首页 > 政务公开 > 解读 > 政策解读

以“人工智能+”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6
来源:高技术司
[ 打印 ]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颠覆性创新技术,通过对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可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围绕服务消费和产品消费两方面提出了重点工作方向,为我国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助力消费跑出“加速度”打下坚实基础。

  一、“人工智能+”助力激发消费内生动能

  当前,我国人口规模已超过14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是全球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国内居民消费正处于向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加快升级的关键阶段。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增长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服务消费成为核心驱动力,消费政策重点也从刺激需求转向调节需求和创新供给并重。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应用,正在深刻重塑消费市场的形态与体验,成为促进消费的“催化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竞相涌现,吸引越来越多消费者购买体验。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智能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服务场景创新和体验优化,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人工智能+”行动有效顺应了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促进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深刻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拓展智能消费新方式、新场景、新业态,以新型消费为引领激发消费内生动能,进一步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

  二、“人工智能+”带来四大消费新趋势

  《意见》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消费提质行动,在服务消费方面发展智能原生应用,提升生活服务个性化体验,加快培育范围更大、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新方式。在产品消费方面探索产品消费新业态,构建智能产品生态。《意见》为我国新型消费市场勾勒出4个趋势。

  (一)从“功能体验”向“认知情感”升级。以往商品服务模式以体验经济为主,其核心价值是满足功能性需求,如产品性能参数、操作便捷性和服务效率等。进入到人工智能阶段,消费模式将向认知和情感经济拓展,更加突出对文化理念的价值认同、对自我表达的心理满足等。一是实现“认知先行”。人工智能可发现用户尚未意识到的潜在需求。某电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户浏览内容的停留时间、点赞犹豫度等隐性信号,比用户本人更早识别出“新中式穿搭”风格的审美倾向,向用户主动推送相关内容,催生新的消费潮流。二是实现“共情互动”。人工智能使消费者和服务之间建立双向情感连接。某酒店智能管家可通过声纹识别判断客人情绪状态,检测到疲惫声调时自动调暗灯光、播放白噪音。某品牌机器人可通过分析用户表情和语调,在独居老人长时间沉默时主动发起对话或报警。

  (二)从“千人一面”向“一人千面”升级。工业时代的商品规模化生产只能提供有限选择和服务(比如汽车颜色、手机配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和需求,设计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从批量生产升级为量身定制。比如,家具制造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客户的家居环境、生活习惯和个人喜好,可提供定制化的家具设计方案。用户只需输入一些基本信息,就能自动生成符合其需求的独特款式。此外,智能助理等原生应用正在从“单一功能工具”进化为“全场景服务中枢”,逐步取代传统APP等应用形态,成为用户接入数字服务新入口。

  (三)从“辅助工具”向“智能伙伴”升级。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不再简单依赖用户输入指令后的被动执行,而是具备“感知-决策-进化”的能力,从工具进化为伙伴,并通过万物互联,形成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从代步工具升级为“移动智能空间”。汽车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实时分析路况、驾驶员状态甚至乘客情绪,主动提供安全干预或舒适性优化。人工智能手机与电脑,正从“执行命令”升级为“预测需求”。搭载大模型的手机可分析用户行为轨迹,自动整合机票、酒店、攻略信息生成行程方案,提前预约旅行服务。

  (四)从“单一业态”向“跨界融合”升级。人工智能与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可孵化出超越传统认知的智能产品新形态,开辟全新消费市场。与低空经济结合,智能飞行汽车采用人工智能航路规划,自动避开禁飞区并计算最优起降点。与增材制造结合,人工智能+3D打印开启实时设计生成。已有科技公司开发出相关产品,可根据用户描述自动生成3D模型并联动本地打印机生产。与脑机接口结合,人工智能+神经科技拓展人类能力。借助头环等设备,消费利用思维控制智能家居,实现“想开灯就开灯”等便捷功能。

  还应看到,人工智能在促进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也会衍生数据安全、责任界定、“智能鸿沟”等问题。可能影响消费体验和消费者信心。《意见》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优化人工智能相关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合规落地。加强认知、伦理等风险前瞻评估和监测处置。此外,在直播带货等消费场景中,可推动政府与企业合作,推进相关智能化监管系统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反诈反假冒伪劣等方面的监管,营造更好消费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 徐彬)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