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解读 > 政策解读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 加速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6
来源:高技术司
[ 打印 ]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谋划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实施路径,特别是前瞻性的提出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对推进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加速AI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刻理解智能原生的丰富内涵

  从数字原生到智能原生,体现了“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时代跃迁。数字原生是具有“互联网+”时代特色的概念,它是以网络化协同为基础,注重数据的闭环沉淀和分析应用,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形态,当前的社交、电商等都可以认为是数字原生的产物。此次《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则是在数字原生基础上,立足于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转折期,点出了下一阶段“AI+”新“内核”。智能原生,并非简单地“AI+”或“+AI”,而是从设计之初就将AI考虑进来,实现产品、服务甚至整个业务模式围绕AI的核心能力(理解、生成、推理、记忆)进行根本性创新。当前智能体开发平台、AI视频剪辑平台等智能原生开发生态加速构建,AI编程智能体、DeepResearch工具等智能原生应用不断涌现,AI眼镜等智能原生硬件持续创新交互模式,推动“由AI构建”的智能原生走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

  从传统企业到智能原生企业,体现了“机器辅助”到“人机协同”的效率跃升。过去十多年,传统企业逐步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但其核心决策和运营模式仍主要依赖于人类经验和规则驱动,人工智能只是“配角”。智能原生企业则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将智能化要素嵌入到企业的业务、管理、决策等各环节,成为“主角”。随着智能体的成熟,每个人都可拥有千军万马的“数字员工”,超级个体时代正在到来:“一人公司+AI协作”实现全流程闭环正逐渐变成现实。《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推动企业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系统性变革。善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创新创业主体通过人机高效协同提质增效,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未来有望催生一大批“一人独角兽”企业。

  从生成式到代理型的智能原生产品,体现了“说话”到“做事”的赋能深度跃变。生成式(Generative)AI产品主要通过信息交互输出结果,训练成本高、“保鲜期”短,对行业企业而言,与大模型“聊天”获取结果信息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工程化方法让大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更加重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力支持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有助于促进智能原生产品规模化应用。对于行业“能用、好用”的智能原生产品需要大模型,但并不只是单纯依靠模型本身,还需要数据库、知识库以及各种调用工具,推动生成式AI向代理型(Agentic)AI转变,在实际场景中“少说话、多做事”。

  二、智能原生助力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产业全要素数字化以“数据+链接”为核心,基于人类经验实现数据智能决策,实现平台化服务新模式。《意见》提出的“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是在全要素数字化基础上,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对未来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把脉定向。

  全要素智能化以推动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参与业务流程的产业要素智能升级为目标,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大脑”装入产业要素的“身体”,为要素赋魂赋智,打破产业要素间的信息壁垒,构建一个产业要素智能协同、人机高效协作、任务自动流转的工作网络,实现从“效率提升”到“结果交付”再到“价值创造”的整体跃迁。未来,人作为“指挥家”可调度智能化产业要素提供个性化服务,企业或个人用户也将不再为效率工具付费,而是为服务的结果和创造的价值买单。

  随着智能原生产业的不断完善,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智能原生产品和服务将持续拓展产业要素的智能化水平,为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的能力底座。当前以智能体为代表的智能原生产品已在安全、医疗、智能运维等多领域“上岗”,并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展现出接近甚至优于人类专家的能力水平。

  三、开拓智能原生创新发展新局面

  稳妥有序推进企业智能化转型。《意见》强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避免一哄而上。对于缺钱、缺人、缺技术的企业主体不能揠苗助长,对数字化基础较好、智能升级需求大的应用场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

  做大做强智能原生关键产品。加速推进AI手机、AI PC、AI眼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的智能化进程。加快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技术瓶颈,提升技术稳定性和泛化性,提高人形机器人的人-机-环境共融交互能力。

  积极营造智能原生发展环境。推动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在人工智能应用基地率先落地,加速培育智能原生新业态。用好产业大基金等金融工具,充分发挥资本对智能原生产业发展赋能作用。体系化推进智能原生企业、产品、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为产业协同创新、政策高效落地提供依据参考。(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所所长 魏凯)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