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机关司局 > 综合司 > 重要工作

2009年以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工作和成效

发布时间:2011/12/29
来源:国民经济综合司
[ 打印 ]
 

2011年12月28日,张平主任受国务院委托,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报告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张平主任在报告中指出,近几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和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这几年,在消费方面,我们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抓好保障性住房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积极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大力加强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监管,市场秩序得到规范。2009年、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5.5%和18.3%,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11个月增幅为17%。在投资方面,以进一步优化政府资金投向、鼓励民间投资和抑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投资在结构优化的同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9年的30%平稳回落至今年前11个月的24.5%,其中“两高”行业投资增速从21.7%回落到18.6%,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从48.1%提高到58.9%。通过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强了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冲击能力。据测算,今年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01%,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32.7%提高到47.9%,资本形成由55.5%下降到53.4%。

在着力扩大内需的同时,坚持把扩大进口与稳定出口结合起来,促进外贸进出口趋向均衡。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等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加强金融服务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措施,积极扩大进口。进出口不平衡状况逐步改善,2009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1024亿美元,2010年比上年减少130亿美元,今年前11个月同比又减少305亿美元。出口结构继续调整,贸易方式不断优化,2010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6%,增幅比加工贸易高9.8个百分点,今年前11个月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快于加工贸易14.9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文化、技术等领域新兴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继续发展。

(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趋向协同发展

围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在前两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今年将首次超过1万亿元。种粮补贴的范围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制度不断完善;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继续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实施促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中央召开了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强水利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生猪、奶业、水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棉花、油料、糖料、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增大良种研发与应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在农业稳产增产中的作用。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实现连续8年增产,今年达到1142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肉禽蛋奶、水产品和蔬菜等市场供应充足;大宗农产品生产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省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达到90%以上。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水稻、小麦、玉米优质化率分别达到80%、73%和62%。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3%。

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出台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行业实施了上万个技术改造项目,使一大批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煤炭、钢铁等行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产业集中度明显上升,2010年亿吨级煤炭企业集团达到5家,产量占比达到25%;今年前10个月钢铁行业前10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48.9%,比2008年提高7.3个百分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陆续出台,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启动实施,新能源发展步伐加快。截至今年11月底,累计风电并网装机3997万千瓦,是2008年底的4.8倍;今年前11个月新增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2062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近三分之一;生物、信息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2010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行业产值超过2万亿元。

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节能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普遍加强对服务业的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重大项目建设,各相关部门也从市场准入、人才服务、数据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服务业综合改革工作在试点区域全面推开,部分地区和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行。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增长,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文化、旅游等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2009-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4.2%,201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75%;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两年年均增速达到10.8%和19.9%,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2.6%和20.1%。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2010年达到43.1%,比2008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国内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的新形势,国家大力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三项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7063亿元,是2008年的1.53倍,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6%;其中企业投入5186亿元,占全部研发经费的73.4%。上海光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建或改造完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27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1家。大型飞机、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示范建设等进展顺利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达到140多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29个,汽车、钢铁等5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试点深入推进。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55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超过5000米,水稻基因育种技术再获突破性进展,“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2010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8万件,比上年增长22%;今年前11个月授权量达到10.2万件,同比增长39.5%。一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大型水电机组急需的抗撕裂厚钢板、特高压输电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等产品投入生产和使用。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国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金额3907亿元,是2008年的1.47倍。

(四)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公布了各地区“十一五”目标完成情况,落实了奖惩措施。继续运用价格等手段抑制“两高”行业生产过快增长,及时提高能耗和环保等准入门槛,暂停审批、核准、备案一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2009年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始终低于全部工业增速。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加大,2009-2010年累计关停小火电3827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水泥产能6113万吨和1.92亿吨。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实施,两年形成节能能力1.6亿吨标准煤。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2009-2010年完成1.42亿平方米改造任务。循环经济试点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约70%得到了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达到60%。节能灯具等一大批高效节能产品得到推广使用,在补贴政策的引导下老旧车辆淘汰速度明显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两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3230万吨,新投用燃煤电厂脱硫机组2.09亿千瓦;重点流域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进展顺利。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继续下降,2010年火电供电煤耗比2008年下降3.5%,吨钢综合能耗、吨铝综合电耗分别下降4%和2.2%。“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2.4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指标有所改善,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81.7%;全国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59.6%,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下降到20.8%。

(五)完善落实区域发展政策,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些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了各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中央全面部署了未来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任务,印发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系统制定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了一批经济区、经济带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

在各项政策支持和各地区努力下,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地、州)基本通二级以上公路,包头至西安等铁路新线、吐鲁番和日喀则等支线机场、宁夏扬黄灌溉水利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一大批乡镇和行政村开通了邮政、电话和互联网,一大批生态和环境保护项目开工建设。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快速发展。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国有企业、国有林区垦区和厂办大集体改革扎实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2009年、2010年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快于东部地区,今年前11个月,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消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8.3%、17.8%和28.9%,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6.9%、18%和29.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增幅为42.5%、2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9个和7.4个百分点。

(六)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制度,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展顺利,今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又提高了100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对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在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又免费提供教科书,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2600万农村在校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超过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两年多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推进,目前已实现60%的覆盖目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受益人数约5300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国家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一大批“水电路气房”项目建成,2009-2010年解决了1.2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00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200万户,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农民收入增幅逐年提高,两年年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达9.7%,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0.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达到13.6%,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5.8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用水、燃气可及率分别达到96.7%和92%。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49.95%,比2008年提高2.96个百分点。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