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机关司局 > 综合司 > 重要工作

中等收入群体研究观点综述

2005/10/31 综合司

近两年,有关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中等收入者”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测算至今众说纷纭。现根据对中等收入者的不同界定标准,将国内主要研究观点分类整理如下。

一、以收入界定

国家统计局城调队课题组认为,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是指城市社会成员中收入丰厚的家庭群体。其收入界定考虑以下5方面因素:(1)以家庭年收入为计算口径;(2)收入水平不仅应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还应高于五等分组的中间收入组;(3)参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关发展指标,收入应达到2020年城市平均收入水平,即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家庭年收入5.4万元(以3口之家计算,下同);(4)与国际中等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大体相当,即人均收入3000-8000美元,家庭年收入6.5-15万元;(5)考虑到2003年最高收入省份10%高收入组收入水平是最低收入省份的3倍左右,将中等收入上限调整为45万元。综上,课题组认为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年收入标准为6-50万元。根据2004年全国城市住户基本情况调查,这类家庭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

宏观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中等收入”概念具有以下特征:(1)是中位数,而不是现有收入的算术平均;(2)是相对概念,既不特别富有,也并非仅能维持生活;(3)是动态的,随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4)可以支撑较为富裕的生活;(5)生活水平相对稳定。课题组以2020年城镇平均收入为标准,将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家庭年收入5.4万元作为中等收入下限,并参照国际经验,将上限定为下限的3倍,即中等收入者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万元、人均年收入3.4-10万元、家庭年收入5.4-16万元。据此测算,2002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7%。

此外,关于中等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界定还有其他观点。如经济学家常修泽认为,城镇中等收入者年收入应以4-5万为门槛、18-20万为上限;刘福垣认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应在25882-51764元之间;狄煌认为人均年收入为1-4万元;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苏海南则将中等收入者年收入区间设定为4-8万元。

二、以职业、收入、消费、主观认同四项指标共同界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将职业、收入、消费和主观认同四项指标作为中产者(视同中等收入者)的衡量标准。该课题组于2001年底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73个区县开展调查,并据此认为:(1)从职业分布来看,15.9%的适龄人口(16-70岁)属于职业中产,即:党政官员、企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2)从收入水平来看,选取六类不同发达程度的城镇和乡村,凡月收入超过当地月收入平均值的人口均被算为收入中产,比例为24.6%。(3)从消费及生活方式来看,按拥有下列四类耐用消费品的情况打分:a、彩电、冰箱、洗衣机;b、组合音响、空调、手机等家电;c、电脑、摄像机、钢琴等高档消费品;d、家用轿车。拥有一件a类或b类消费品可得1分,拥有d类消费品可得12分,6分以上算作消费中产,比例为35%。(4)从主观认同来看,49%的男性和44.6%的女性认为自己属于中产,平均比例为46.8%。综上,同时满足四项指标的群体仅占适龄人口的4.1%,即使在大都市,这一比例也仅为8.7%。

三、以职业、收入和财富、社会消费和生活方式、个人修养和社会态度共同界定

国家信息中心董月鲜认为:从职业特征来看,中等收入者从事以下6类职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部分社会团体的领导干部;大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雇员和高级员工;民营企业家;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科研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律师、注册会计师、高级精算师、高级咨询顾问。从收入和财富特征来看,具有中等以上收入和财产,三口之家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收入水平要求更高。从社会消费及生活方式来看,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精神、文化需要。从个人修养和社会态度来看,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较好的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声望,有公益心,追求自由与民主。

四、以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共同界定

巴黎百富勤公司认为,中国的中等收入者人均年收入应在2.5-3万元(家庭年收入为7.5-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从事脑力劳动。据此,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莫衷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难度很大。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第一,各国对中等收入群体均无明确界定,缺乏可资借鉴的国际标准。各国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差异很大,各个时期也不尽相同,不同研究机构因划分标准不一,对一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测算结果往往有很大出入。以印度为例,其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发布的中等收入者标准是,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15万卢比之间,约合700-3000美元。据此计算,印度现有中等收入群体3亿人。而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跻身世界十大新兴市场时称,印度目前约有1.75亿中等收入者,规模不足前者的60%。国际标准不统一,加之国情差异明显,使得我国在开展研究时很难借鉴别国的经验。

第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难以形成稳定的界定标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是2000年的1.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8.4%,这使得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不得不频繁调整。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个人发展机会的激增,社会分配格局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收入对比的改变比较明显,这意味着一些人可能迅速致富,另一些人则逐渐丧失原有的优势地位,从而增加了中等收入群体的不稳定性。

    第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难以使用同一标准衡量。2004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21倍,五等分组中城镇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642.2元,高出农村中高收入户收入34.2元,这意味着如果采用统一收入标准,绝大多数农民将被排除在外,测算结果实际上仅限于城镇中等收入群体。而即使仅考虑城镇居民,类似的情况仍会在不同地区间出现。一方面,不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2.3倍;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成本的差异,同样的收入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所能达到的生活质量相差甚远,因此不同地区中等收入者的界定也很难有一个一致的标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