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扩张阶段,全年将保持较快增长。从目前的趋势分析,明年影响国际经济变化的因素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进一步放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相应增加,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
一、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慢
近几年来一直存在的油价持续攀升、自然灾害和疾病流行、中东局势动荡等不稳定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没有明显加大;尽管“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对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造成严重损失,影响波及世界其他地区,但并不会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发生逆转,今年全球经济将持续较快增长。明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不会有较大改变,增长速度会略有降低。国际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但受贸易保护上升等因素影响,增速将减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均为4.3%,虽比2004年低0.8个百分点,却高出1991——2003年平均增长率一个百分点。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0%,比上年低0.8个百分点。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状况
美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受私人消费支出、企业设备与软件投资、住房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支持,今年前两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3.8%和3.3%。工资收入较快增长、返税陆续到位及就业市场日趋改观,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心,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企业利润的持续上涨有助于刺激企业投资。但是,居民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减税政策的效用递减,房地产泡沫崩溃的风险逐渐加大,以及高油价使企业成本进一步增加,将妨碍经济进一步增长。明年,如果石油价格不出现迅猛攀升和房地产市场平稳降温,美国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今明两年GDP分别增长3.5%和3.3%,亚洲发展银行预测今明两年增速分别为3.6%和3.3%,联合国贸发组织预测今年增速为3.5%。
欧洲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在欧盟国家改革过程中,以德国企业为首的欧盟企业裁员和工资削减挫伤了居民消费信心,企业利润的增长虽使投资有所改善,但难以弥补消费低迷的负面影响,欧盟国家内需不足的状况近期不会有大的改观。在世界经济发展减缓、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作为欧盟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德国在就业状况没有根本好转、财政赤字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内需难以有效启动;在对欧元区国家出口的比重接近45%、而欧元区贸易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外贸动力不强,这些都决定了德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增长。由于带动力量不足,欧盟经济仍将缓慢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明两年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1.2%和1.8%,亚洲发展银行预测今明两年分别增长1.3%和1.8%。
日本经济保持平缓增长。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力,出口恢复增长,结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设备过剩、人员过剩和债务过剩问题已基本消除。但是,老龄人口增多制约了消费的积极增长;在通货紧缩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刺激需求的作用;世界经济的波动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不确定性。综合来看,明年日本经济将保持平缓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日本今明两年均增长2.0%,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今明两年分别增长1.6%和1.5%。
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东亚地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减慢。受发达国家市场进口需求减弱和全球信息技术产品需求下降的影响,东亚地区多数经济体的出口增势显著减缓,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而且导致内部需求增长放缓,进一步制约经济增长步伐。东亚地区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很高,单位产量的石油消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到4倍,国际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可能导致经济压力增大,增长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明两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7.8%和7.2%。
三、明年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相对稳定,但一些不确定因素逐渐强化。主要是:
(一)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纽约市场原油价格从今年初的40美元/桶左右,一路攀升,到8月份已突破70美元/桶的大关。目前虽有回落,但仍处在高位。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原油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石油价格上涨,二是国际资金的投机炒作等影响石油价格波动,三是炼油能力的瓶颈约束推高油价。市场供求趋紧状况将长期存在,炼油能力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在美国“新经济”泡沫和传统资本市场泡沫相继破裂、房地产市场泡沫濒临崩溃的情况下,国际资本的运作将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从各方面情况看,石油价格仍将在高位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石油价格将保持在平均每桶54.23美元的价位,明年的价格将达61.75美元。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构成的风险越来越大,和发达国家相比,因为开展工业化而更多依赖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将更为剧烈,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或持续居高不下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经常项目收支恶化,政府有可能被迫进一步抬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放缓,破坏增长进程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油价高涨也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
(二)全球经常项目的巨额失衡。这种不平衡突出表现在美国持续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亚洲及欧洲不断增加的经常项目盈余。分析其原因,首先,全球储蓄结构的巨大失衡是形成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因大量借贷国际资本引发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需要保持强健的经常项目状况,从而需要超过国内投资的储蓄;同时,这些国家实施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货币当局不得不经常干预外汇市场以阻止本币升值,结果外汇储备被动地不断增加,由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压抑了国内消费需求,导致了更高的储蓄率,从而表现为经常项目的大量顺差。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以及美元作为关键国际储备货币的独特地位,这些储蓄大量流入美国。其次,国际产业转移客观上促成了经常项目失衡的格局。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为降低生产成本,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跨国公司海外销售和向母公司返销大量增加。像美国这样的对外投资大国在获得投资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贸易赤字,表现为经常项目逆差。第三,美国的大规模消费扩大了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加剧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大量资本的流入使美国家庭财富迅速增加,对未来收入增加的预期降低了美国家庭的储蓄意愿,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家庭的借债消费。据统计,过去几年中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和住房抵押借款有关。借债消费使美国家庭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85%。自2000年布什执政以来,美国政府推行减税和增加开支的政策,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国防和反恐方面的财政开支都在上升,同时,税收如资本所得税和遗产税却在下降,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靠借债为其财政赤字融资,宽松的融资环境促使财政赤字急剧扩大。2004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995亿美元。民间和政府部门的大规模消费超过了美国国内生产,宏观上表现为经常项目逆差,到今年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已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7%。
经常项目失衡格局的形成既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国际资本市场缺陷的集中表现。目前,考虑到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失衡格局的调整不会以美元大幅贬值这类极端方式解决,但相应的国际宏观经济协调政策也难以形成。短期内,经常项目失衡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增加,吸引国际资本的竞争加剧,国际汇率市场波动加大。
(三)世界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来自房地产市场,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已经逐渐超过经济发展的承载限度,泡沫破灭的风险加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生物技术产业前景虽被普遍看好,但近期还处于成长阶段,无法形成大规模产业。短期内世界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减缓了世界经济增长步伐,凸显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对世界经济的危害,也使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陷入困境。受赤字困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难以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美国为应对通胀压力所采取的加息措施,使亚洲等新兴市场的举债经营成本提高,风险资产价格下降,金融形势恶化,对世界经济的紧缩效应可能进一步显现。
四、我国应对世界经济环境变动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方面继续限制成品油、原油和高油耗产品出口,增加成品油进口,另一方面择机对成品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整,促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支持机电、高新技术和优势农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鼓励关键零部件和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内行业领先企业在资源等关键领域进行海外并购。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我国在贸易谈判中的主动性,妥善处理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第三,及时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升高以及汇率波动给我国影响的预案,培育和完善规避汇率风险的交易市场,稳定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合理配置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控制短期外债过快增长。
第四,密切关注周边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变化,推动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顺利实现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对接。全面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切实把利用外资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扩大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到国内落户。
第五,密切关注国际房地产市场行情变化,防止国际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房价波动对我国的冲击,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适时推进房地产税收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改革,为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