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机关司局 > 社会司 > 重要工作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情况之三——大熊猫国家公园

发布时间:2021/04/22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一、基本情况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试点方案》全面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201712月,原国家林业局会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目标要求和任务分工。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秦岭山系,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试点区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分布在12个市(州)30个县(市、区)152个乡镇,试点区常住人口12.08万人。核心保护区面积201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22%,一般控制区面积6994平方公里,占25.78%。试点区内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82个,占试点区总面积的78.67%。试点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8056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0.08%有野生大熊猫1631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87.50%。试点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着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2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

  二、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管理体制依托国家林草局驻成都专员办挂牌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以下简称“熊猫局”分别依托四川、陕西、甘肃3省林草局加挂省管理局牌子,以省政府管理为主三省管理局按行政区划设置了14个管理分局其中四川省管理局下设7个管理分局,陕西省管理局下设5个管理分局,甘肃省管理局下设2个管理分局制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职能职责》,明确了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制定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行政权力清单》(第一批),划分了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权力与责任边界。开展了大熊猫第四次调查,建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在甘肃白水江、四川广元开展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

  (二)运行机制国家林草局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政府成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职能职责和议事规则,完善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分别组建了以分管省长为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参加的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省域范围内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熊猫局下发《关于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共管理事会的通知》,构建公园管理机构、地方政府、社会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编制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重大事项报告、自然资源、特许经营、规划管理、接受社会捐赠、宣传等制度。

  (三)生态保护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编制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专项规划》等6个专项规划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低质低效林改造、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熊猫局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合作保护工作制定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办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等制度。制定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确界定标技术规程和确界定标管理办法,完成了洪雅、安州两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确界定标的试点工作。省分别开展了移民搬迁安置熊猫局与四川省高院、四川省检察院建立了执法协作机制,挂牌成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相继开展多轮大范围的专项执法行动

  (四)社区发展。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建设典型案例汇编》《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指南》,总结和探索了社区发展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产业,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产业转型发展,首批命名了6个自然教育基地和4个生态体验小区。三省管理局分别制定了《原生态产品认定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走自然资源低消耗、高品质、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整合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共设立了生态公益岗位约3万个,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五)试点保障试点以来中央及省级财政通过各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向试点区累计投入资金47亿元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加强了与社会公益组织的联系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整合各类资源吸纳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功能完善,协议引进社会资本投资500亿元以上。三省管理局制定了《整合各级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方案》。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委员会,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政策咨询、决策建议。

  (六)宣传推广。熊猫局与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签订合作协议,制作完成《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采访纪录片,设计Logo标识并开展著作权登记和注册商标保护开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创办《熊猫之舟》期刊四川省创办了《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期刊,陕西省创办了《陕西大熊猫国家公园》期刊试点区举办大熊猫国际旅游文化节、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纪念活动、“大熊猫守护者”征文大赛等。研究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指导意见。

  三、特色创新

  (一)积极探索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的方式和途径。熊猫局以问题为导向,以“五个一”工作举措入手,取得了较好效果。树牢一个理念。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树牢共建共管共享理念,把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建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形成保护共同体。明确一个定位。明确公园管理机构职责定位,坚持资源管理、空间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等由公园管理机构主导,地方政府协助;园区内产业发展、社区建设由地方政府主导,公园管理机构配合的基本原则,编制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和行政权力清单。创新一个机制。创新管理机制,以分局为单位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共管理事会试点,吸收地方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及利益相关方代表参加,审议审定、监督评价、协商协调该区域建设管理中的重大事项,保障地方政府和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有关事项的决策权,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保障。搭建一个载体。围绕园地共同利益搭建联结载体,把建设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作为体制试点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规划引领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绿色生态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公园功能。打造一个平台。以园地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加强与雅安市政府的战略合作试点,支持雅安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实现转型发展,最大限度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公园建设的积极性。

  着力破解集体所有自然资源管理的难题。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集体土地77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59%。国家公园的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和村集体生产经营自主权,是公园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大熊猫国家公园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与集体组织合作,大力推进合作保护,充分利用生态公益岗位和特许经营优先权,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公园管理机构签订管护协议,合作保护面积超过50%。二是与原住居民合作,鼓励原住民利用自有生产生活设施发展餐饮、住宿、生态采摘等特许经营活动,免收特许经营费,调动其保护资源和生态的积极性。三是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通过集体资产入股,探索集体资产参与公园建设并分享利益的模式。

                                                                                                           

                                                      图片由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