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我委改革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安徽省发改委有关同志。
问:制定《实施方案》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答: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旨在有序推动皖北地区加快产业承接步伐,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空间承载新格局。
皖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当前,皖北地区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正值蓄势待发、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为适应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旺盛需求,破解产业层次低、集聚度低、承载力不足等瓶颈制约,研究出台《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推动皖北地区承接沪苏浙等产业转移,对优化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打造具有竞争力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问: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到2025年,集聚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建立较为完善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集聚区品牌影响力初步显现。
到2035年,形成若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区域重点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大中小城镇和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集聚区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实施方案》由总体要求、空间布局、产业承接载体建设、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推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措施8个部分构成,包含8个专栏和1个“6+2”试验区空间布局图。
其中,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包括打造“6+2+N”产业承接平台、构建“两群”“两区”“多点”空间承接格局;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包括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建设高能级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包括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做优做强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消费品工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高效生态农业;推动绿色发展包括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实现节约集约发展、建设低碳循环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创新平台管理体制、完善合作对接机制、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基础设施支撑包括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信息一体化建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完善支持政策、强化监测评估。
问:请谈谈下一步安徽如何加快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答:作为集聚区建设的责任主体,安徽将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用足用好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实施方案,统筹安排省加快建设集聚区专项资金,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将集聚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样板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产城融合发展先导区、重要的能源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