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机关司局 > 农经司 > 重要工作

各地积极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模式

发布时间:2019/10/22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为贯彻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交流各地好做法、好经验,指导和督促地方加快治理进度,926日至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会同农业农村部计财司、科教司,在湖北省安陆市召开了长江经济带中西部省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现场会。从现场会调研考察、会上有关省份交流发言和有关项目县典型发言,以及了解掌握的其他一些农业面源污染典型案例来看,长江经济带有关省份按照部署,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典型治理模式。

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典型模式

基本做法是,以种养结合和农牧循环为基本方向,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并要求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或在散养密集区实行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在此基础上,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一)粪污收集还田利用模式。 对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尿和污水集中收集,粪污通过氧化塘贮存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施肥季节进行农田利用。如安徽省焦岗湖农场,规模化猪场存栏生猪1.3万头,现有耕地面积68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和瓜果蔬菜。农场建设1.3万立方的覆膜式氧化塘和4万立方的敞开式氧化塘,粪污贮存9个月后,液体粪肥通过农田管网进行水肥一体化施肥。

(二)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模式。以专业生产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目的,依托专门的畜禽粪污处理企业,投资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对畜禽粪污进行厌氧发酵,沼气发电上网或提纯生物天然气,沼渣生产有机肥,沼液农田利用或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如湖南省岳阳县枫树湾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每年处理养殖场畜禽粪污12万吨,沼气提纯后生产生物天然气,进入城镇天然气管网378万立方米,生产有机肥18万吨,加工液肥50万吨,直接施用农田800公顷。

(三)固体粪便堆肥利用模式。以规模养殖场的固体粪便为主,经好氧堆肥无害化处理后,就地农田利用或生产有机肥。如四川玉冠鸡粪集中处理中心,采用"公司+农户"饲养肉鸡,存栏种鸡35万只,养殖户年出栏肉鸡3000万只。公司建成年生产能力4万吨的颗粒有机肥生产线,将收集的鸡粪和蘑菇渣等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堆肥、腐熟生产商品化有机肥。

(四)异位发酵床处理模式。对传统生猪发酵床养殖方式进行改进,垫料不直接与生猪接触,猪舍免冲洗,粪便和尿液通过漏缝地板进入下层垫料或转移到舍外铺设垫料的发酵槽中,进行粪便尿液的发酵分解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农田利用。如温氏中小规模家庭农场,生猪常年存栏500头,猪粪便和尿液清理到舍外的大棚,大棚内建有发酵床,底部铺设木屑、稻壳、蘑菇渣等,采用机械(管道)或人工将粪尿均匀撒入并翻堆,定期加入菌种,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成有机肥,养殖场不排放污水。

二、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模式

基本做法是,通过"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消纳"等措施,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减少向水体排放的氮磷等污染负荷。同时,对秸秆等农田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一)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低肥低药作物。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以及缓控释肥料等新型高效肥料,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低残留农药,推行精准施药。集成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如云南洱海流域,2018年压减大蒜种植面积10.2万亩,调增种植蚕豆、油菜等低肥作物9.6万亩;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10.8万吨、测土配方施肥296万亩次;实施绿色防控315万亩次、统防统治192万亩次。2018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17年下降39%10%

(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一些水稻主产区结合实际,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探索发展了稻鱼、稻蟹、稻虾、稻蛙、稻鸭共作等新技术,形成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既促进了粮食、水产品增产和提质增效,又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防治了农业面源污染。如江西省,2019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50万亩,比2016年增长了近两倍。有关方面调查显示,与单一种植水稻相比,典型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每年可增加水稻产量5%以上,亩均收益增加90%以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以上。

(三)农田尾水生态净化模式。利用现有沟、塘、窖等,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地表径流集蓄与再利用等设施,有效拦截和消纳农田尾水中氮磷等有机物,净化农田退水及地表径流。如湖北安陆市,在3个乡镇5个村建设2万多米农田生态沟渠和生态塘、生态湿地等项目,辐射农田面积1.6万亩,对农田退水进行净化。经中科院专家实地踏勘分析,项目区农田氮磷外排减少50%以上。

(四)农田秸秆、地膜回收利用模式。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合理应用地膜覆盖技术,推进地膜捡拾机械化,推动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如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在菱角汊村建立秸秆收储加工车间,配备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机、秸秆制肥机等设备,大力推广稻田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在新安山村建设田间回收池20座,物业管理站2处,组建专业队伍对农膜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三、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典型模式

基本做法是,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减少养殖用药,严格限制投肥养鱼和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推进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一)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在池塘中固定位置建设养殖系统,系统内养鱼,系统外池塘用于净化水质。养殖系统前端的推水装置可产生由前向后的水流,结合池塘中间建设的两端开放式隔水导流墙,使整个池塘的水体流动起来,达到流水养殖的效果。如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将传统池塘改造,实施小池养鱼、大塘养水,将大量的饲料残渣、鱼类粪便等污染物分离出,有效减少了养殖污水排放,并显著提高了养殖产量。

(二)鱼菜共生养殖模式。 在同一水体中将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利用蔬菜根系发达、生长时对氮磷需求高等特性,在池塘内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循环系统。如重庆市针对养殖池塘小而散、水质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等问题,近年来大力发展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在养殖池塘水面种植空心菜等喜肥喜水的蔬菜,既净化了养殖池塘水质,又增加了鱼类和蔬菜产量及品质。

四、其他综合性治理模式

在实行分类治理的同时,各地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多产业链融合循环、区域综合治理等治理模式,并探索通过第三方治理、工程总承包等方式,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一)多产业链融合循环模式。重庆万州区建兴家庭农场,同时发展生猪养殖、柑橘种植和池塘养殖,农场建设了沼气工程及还田管网设施,既解决了生猪粪便污染难题,又将沼渣沼液施用于柑橘,满足了果园用肥需要。柑橘园形成的地表径流水通过沟渠汇集到池塘,池塘放养鲢鱼、鳙鱼等鱼类,不投放饲料,对水体起到了较好的净化作用,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二)区域综合治理模式。湖南省桃源县青林回维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项目区以古堤水库为起点,以白洋河向沅水的汇入口为终点,形成一个基本闭合的小流域。项目通过建设沼气工程消纳生猪养殖污染,所产沼渣沼液用于发展果菜种植或加工成商品有机肥,实现种养循环。在集水区和流域末端建设绿狐尾藻人工湿地,配合建设生态沟渠、小型水坝等措施,对农田排水、居民生活污水、地表径流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和非用肥季节的沼渣沼液进行拦截和生态消纳,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同时,对湿地中的绿狐尾藻进行定期收获,将其加工成畜禽青绿饲料,实现废弃物的全面资源化循环利用。

(三)第三方治理模式。一些地方在治理畜禽养殖等污染时,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负责设施设备建设运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浙江省龙游县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定期到各养殖场收集固体粪便,年收集量18万吨,占龙游全县的70%以上。公司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所产沼气发电并网,沼渣生产有机肥,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发放给农户使用,沼液一部分生产液体浓缩有机肥,剩余部分通过深度处理达标排放。

(四)工程总承包(EPC)模式。湖南省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工程设计与施工由不同单位承担,存在相互推诿、协调难度大等问题,探索推行工程总承包(EPC)模式。项目县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选定具备条件的承包商,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进度和治理效果负责。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项目县招标确定第三方监理机构进行全过程监理;项目竣工后,省级有关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对全省项目进行统一监测评价。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农经司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支持各地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努力实现2020年治理目标。

农村经济司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