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养老体系逐步完善和养老观念的转变,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步入老年,老同志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兴趣逐渐提高,需求不断增加。我局医务处作为服务老同志的窗口处室,自2016年开始负责开展北京市区及周边养老机构对接工作,主动了解京内社会养老机构发展情况,为老同志选择养老机构提供信息和帮助,搭建了解社会养老服务的平台。
一、我委老同志入住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自90年代至今,我委累计有71位老同志入住养老机构,近5年入住的有58位。入住年龄65岁-99岁不等,平均入住年龄84岁。21人在养老机构去世,平均去世年龄91岁。离开机构回家养老10人,目前在住40人,占全部老同志的3.8%,略低于北京市提出的“9064”养老模式中机构养老占4%的比例。其中,燕达在住10人,泰康燕园5人,椿萱茂3人,和悦家2人,恭和养老社区2人,香河大爱城2人,其他老同志分布在22家养老机构,较为分散。
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同志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部分身体健康、思想开明的活力老人,希望摆脱繁琐家务,追求高品质晚年生活,占比约75%;二是一些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人,子女提供家庭照护存在困难,选择入住专业性更强的照护型养老机构;三是部分老同志的老伴或子女因失能残障等原因需要照护,家庭扶养负担较重,选择共同入住养老机构解决照护难题。
二、对接养老机构相关工作
1.组织参观调研。疫情发生前,根据老同志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和个性化需求,每季度组织1-2次养老机构参观调研活动。自2016年底,累计组织参观24次,实地考察了万科、汇晨等22家养老机构,老同志参与300余人次。其中,既有全国性连锁养老社区,也有小微型照护中心,涵盖了公建民营、民建民营、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等多种性质,以及高、中、低不同档次定位的养老机构,为老同志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2.签订优惠协议。根据调研情况,与椿萱茂、泰颐春、万科随园等10家规模较大、服务品质较好的养老机构签订了优惠协议,为我委老同志入住争取优惠价格和优先选房的便利。近20位入住老同志享受到单位共建的优惠价格。
3.积极推广宣传。我局多措并举,积极做好优质养老机构推广宣传工作。我们集中收集整理了20多家养老机构的宣传材料,为前来咨询的老同志提供详尽资料,帮助介绍各个养老机构的服务特色。2017年,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的京内养老机构中筛选出11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机构,编制了《养老机构信息服务册》寄送给全体老同志。此外,积极利用局外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登载参观养老院信息。2019年,我局内部刊物《发改金辉》还增设“机构养老”专栏,定期刊发优质养老机构的情况介绍以及老同志的参观或入住感受,方便大家了解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变化。
4.举办专场推介。每年年底,我局邀请部分京内知名养老机构举办“机构养老面对面”专场推介会,为老同志和养老机构提供直接交流机会。自2016年底至今,已举办5年,从一开始的3家机构参加,逐渐增加到十多家。推介活动中,各个养老机构通过展示视频、图片详细介绍各自的理念、设施、服务等情况,布置展台、发放宣传资料和小礼品,一对一地解答老同志们的问题。每年我们还会安排已入住养老院的老同志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和居住感受就如何选择养老院,以及所住养老院居住条件、医疗保健、护理服务、膳食服务、生活照料服务、费用等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去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了确保老同志们的健康安全,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将线下的互动交流搬到云上相见,以更加灵活、便捷的形式为老同志们了解养老机构提供信息和帮助。
5.开展特色活动。积极借助养老机构特色资源为老同志提供高品质服务。椿萱茂老年公寓对失智老人的照护独具特色,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我局多次邀请椿萱茂的失智照护专家,举办老年痴呆防治的专题健康知识讲座,为老同志和家属普及照护知识。此外,我们还邀请万科随园养老中心来我局举办微景观制作活动,让老同志体验养老机构的老年大学特色课程。
6.加强部委交流。由于我们率先开展了对接社会养老机构的系列活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卫健委、民委等周边多家部委老干局先后通过电话或来我局实地调研交流。我们还会同兄弟部委离退局医务处前往北京市多家新建养老社区参观调研,分享京内优质养老资源,交流推介工作做法和相关经验。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1.选择优质可靠养老机构存在一定困难。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很快,目前已有五六百家,定位于不同人群的高中低档机构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民办养老机构更是良莠不齐。如何甄别优质可靠的养老机构是此项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机构服务品质入住前难以直观了解,一般需要入住后才有深入的体会。有些机构虽然硬件设施十分完善,但软件服务跟不上,也难以满足老同志的养老需求。比如我委周边开办了一家较高端的养老机构,我委先后有7位老同志入住,但均因为对照护服务不满意最终更换了养老院。另一方面,入住养老机构的资金风险也不容忽视。近些年,不少机构经营模式倾向于由普通月租转向出售产权的养老地产、年限较长的使用权转让以及交纳高额押金的会员制,这意味着老同志入住需要大额付费,若机构后期运营出现问题,老人将会面临资金风险。
2.养老机构费用较高。目前,北京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收费水平较高,特别是硬件配置较高、软件服务较好的养老机构每月费用都基本上在1万元以上,如果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花费将更高。我们曾调研过市区及燕郊5家机构,失能、失智等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花费需要1万到2万元,这对于我委老同志尤其是级别不高的老同志来说,经济压力较大,往往需要“以房养老”或儿女支持。
3.老同志养老观念仍需转变。从我们了解情况来看,我委绝大多数老同志仍然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希望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不少人对养老院的认识仍有局限,认为入住养老院是生活不能自理后才要考虑的不得已选择。我们有不少高龄、独居、空巢以及失能失智的老同志,每天居家生活中买菜做饭非常困难,家庭护理照护也难以满足需求,这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然而不少人仍然不愿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特别是,每年春节保姆回家过年期间,许多老同志很难请到住家保姆,有时甚至连小时工也不好找,居家生活面临很大困难。
4.疫情对入住养老院具有双向影响。疫情期间,我委共13位老同志入住养老院,入住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老年人居家养老受疫情影响明显,外出买菜购物更加困难,找小时工等家政服务也存在一定风险,入住养老机构更加省心舒心;二是各养老机构在疫情中封闭管理,感染患病的风险更小,老同志更安心。然而,在入住老同志增加的同时,也有9位老同志选择离开机构回家养老,这种情况在疫情之前从未出现。了解其原因主要为部分需要定期到医院就诊的老同志在养老院中外出受到限制,最终选择离开机构。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慎重选择推荐养老机构,降低入住风险。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调研,加强与民政部门的信息共享,更多为老同志推荐口碑好、优质可靠、资金雄厚的较大型养老机构,不求多,但求精。同时,建议老同志入住时尽量选择每月付费的方式,不要一次性趸交费用,避免因养老机构后期经营出现问题损害老同志利益。
2.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养老信息服务。在深入了解掌握老同志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的基础上,为他们选择养老机构提供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推荐和建议;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同志保持经常联系,帮助老同志与养老机构沟通,协助解决餐饮、护理、费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春节“保姆荒”问题,联系部分养老机构为老同志提供冬季短期托老服务信息,帮助解决居家养老难题。
3.不断推进养老机构推介活动,努力为老同志谋划养老新愿景。依托局外网、公众号、局期刊等宣传载体,及时介绍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成果,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养老选择,引导老同志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科学的理念、更加积极的心态思考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逐步建立购买服务提升生活质量的新型养老消费习惯。(医务处 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