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710号、
04234号提案答复的函
你们提出的关于尽快摸清我国盐碱地资源家底的提案、关于支持山西开展盐碱地治理的提案收悉。经商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委及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盐碱地等耕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摸清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底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将盐碱地作为调查内容之一,通过详查基本确定全国现有盐碱地分布范围及面积,为盐碱地治理和利用提供了底图底数。国务院于今年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将盐碱地普查作为重点内容优先实施,组织山西、河北、内蒙古、吉林等14个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对全国盐碱地集中分布的重点县开展盐碱地普查,力争尽快查清重点区域盐碱地类型、分布、程度、成因,以及改造利用开发情况,为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自然资源部于2021年组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逐地块对我国盐碱地是否适宜开发为耕地进行分析评价,为科学合理利用盐碱地提供支撑。二是持续推进盐碱耕地治理提升。有关部门结合实施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大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盐碱耕地治理提升。农业农村部自2020年起,持续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试点,在包括山西在内的8个耕地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省份,累计开展轻中度盐碱耕地治理实验示范240万亩次。三是强化盐碱地耕地治理科技创新。自然资源部设立吉林大安盐碱地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探索构建了盐碱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因地制宜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体系。科技部于“十四五”期间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重点围绕包括盐碱地在内的中低产田产能提升,构建盐碱地等中低产田分区分类综合治理模式,并于2021年立项实施了“环渤海盐碱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等项目,重点构建不同盐碱胁迫程度下耕地质量快速提升、作物提质增效、特色高效种植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四是加快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部署和国务院领导指示要求,我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及试点方案编制工作,同时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国耕地后备资源逐地块调查评价等相关工作成果,部署在部分盐碱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先行开展试点。
下一步,我委及有关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规划引领,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科技支撑和成果转化,支持山西等地多措并举加强盐碱地治理利用。一是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编制实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指导试点地区在切实摸清资源底数的基础上,明确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目标任务,充分论证水资源保障能力,科学评估生态环境影响,探索采用先进高效的治理技术,有序推进试点项目建设,为我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探索有效模式、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充分总结利用退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经验。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盐碱地相关普查结果,构建完善分类分区、切实有效、适宜推广的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体系,因地制宜加强推广应用。三是加强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以耐盐碱大豆、饲草等品种选育为抓手,加快推进“以种适地”,结合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等工作,探索盐碱地改良种植大豆可行路径。加强耐盐碱作物育种研究,将耐盐碱大豆品种选育纳入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中,重点给予支持,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感谢你们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欢迎登录我委门户网站(www.ndrc.gov.cn),了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重要信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