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解读 > 委属单位话发改

安徽:乘“长风”破万里浪,水清岸绿产业优

发布时间:2021/01/0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打印 ]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特别报道

  安徽有一个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光荣梦想。

  近日,安徽省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工作部署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安徽要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乘着长三角这艘“超级巨轮”,沿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扬帆出海。

  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指示要求,把生态必须优先作为“红线”,把发展必须绿色作为“底线”,把“两山”必须有机统一作为“生命线”,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为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安徽贡献。安徽,“长”风破万里浪的光荣梦想正在加快实现。

铜陵市大通镇岸线

  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制度管理长效机制

  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江经济带是长三角的支撑。安徽兼具“两长”,十分难得。而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安徽省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一把手”的安徽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和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抓好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各项工作。从长江安徽段最上游同马大堤到最下游驷马山,安徽省主要负责同志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千里踏查,走盲区、查死角、补漏洞,谋划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

  安徽省还坚持用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一体推进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定出台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运行,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深改办2019年十大改革案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面建立延伸到村的五级河长体系等。

  其次,一体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动建立跨界水体污染治理、大气联防联治机制,按照保障有利、投入到位的要求,设立省级生态环保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PPP等市场化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覆盖长江安徽段所有流域。

  第三,一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系统开展长江干流安徽段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释放岸线26.7公里;深化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环巢湖十大湿地修复保护工程和15.3平方公里合肥骆岗机场城市中央公园,努力做到还景于民、还岸于民、还水于民。

  最后,一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加强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建成安徽省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完成1410家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和监控“三个全覆盖”,实现问题预警、现场巡查、督促整改、核查验收的闭环管理,做到标本兼治、措施到位。

  坚持问题导向,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安徽省有23个具体问题。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决定自2019年4月起,在长江安徽段开展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的“三大一强”专项行动,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23个点位问题为突破口,系统排查整治“N”个关联性、衍生性问题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打一场“23+N”突出问题整治攻坚战。

  加强领导,狠抓组织保障。安徽成立“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指挥部,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建立省级领导包保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制度,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抽调10余名精干人员集中办公。

  全面排查,狠抓问题起底。安徽系统梳理排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先后5批共排查出问题1629个。与此同时,对沿江各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暗查、暗访、暗拍,剪辑成警示片,并组织沿江市县集中收看。

  压实责任,狠抓任务推进。安徽专门印发整改任务细化清单,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23个问题和“大起底”排查出的1629个问题,逐一明确整改主体责任单位、整改监管责任单位、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并按月细化整改目标和措施。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多次深入沿江市县暗查暗访、召开座谈会,谋划和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安徽省直有关部门对“23+N”重点、疑点问题进行调度、核实,对已上报完成整改的点位问题进行核查,确保“23+N”问题整改质量。

  加大投入,狠抓资金保障。安徽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专门设立省级专项引导资金,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倾斜支持力度;积极采取PPP等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与三峡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社会资本合作。截至目前,沿江各市已投入整改资金约300亿元。

  大修复大保护,扎实开展七大行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安徽省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扎实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

  开展禁新建行动,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安徽沿江1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建项目,沿江5公里范围内严控新建化工项目,沿江15公里范围内严把各类项目准入门槛。截至2020年8月底,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公里范围内10个已批未开工项目已重新选址至1公里外,20个项目依法停止建设。

  开展减存量行动,稳妥化解旧动能。安徽坚决做到整治“散乱污”企业不手软、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不手软、控制超标排放不手软,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截至2020年8月底,安徽省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0020家,已完成整治9941家,其中长江干流1公里范围内“散乱污”企业270家,已全部整治完成。

  开展关污源行动,健全污染防控网络。安徽全面统筹城市农村、水上岸上、上游下游,管住入河口、港口、船舶排污,实现全区域治理、全河段截污、全过程管控。

  开展进园区行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沿江1公里内范围内依法依规必须搬迁的企业和项目、5公里范围内难以就地改造达标的重化工企业和项目全部依法搬入合规园区,15公里内的新建项目全部入园,化工项目进入专门的化工园区。

  开展建新绿行动,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大规模开展长江干流两岸绿化,加强自然湿地修复和综合整治。沿江5市2020年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任务18.4万亩,已完成。

  开展纳统管行动,加强污染治理监控。将园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全部纳入统一污水管网,实行全面监测、统一管理、不留死角。沿江75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开展强机制行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强化资金统筹、政策统筹、工作统筹,加强上下游规划编制、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对接,协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不论“争先进位、走在前列”,还是“扬皖所长、多作贡献”,安徽都将继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应松、记者郭丁源)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