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解读 > 委属单位话发改

一样花开别样红 争奇斗艳助振兴

发布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打印 ]

  ——辽宁省大连市3名选派干部驻村纪实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选派1000余名优秀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其中,被选派到大连“北三市”的3名驻村干部——辽宁省大连市发展改革委选派的徐滨、普兰店区纪委监委选派的牟鑫和大连市自然资源局西岗分局选派的樊哨东,怀揣乡村振兴的使命,在自然禀赋、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的地域,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导向,发挥各自优势,“争奇斗艳”,演绎出了几种精彩驻村故事,颇具特色。

  徐滨:让香菇持久飘香

  来自大连市发展改革委的徐滨,被选派到庄河市荷花山镇河东村任第一书记。刚上任不久,他就遇到了麻烦事:该村2018年初多方筹资,投入130多万元建设30个冷棚种植香菇32.5万棒,原本预计年底增收约130余万元,然而收获头一茬香菇时就遭遇“当头一棒”——村民发现自家种植的香菇长不大就“开伞”了:“根本卖不上一个好价钱,而且这种开伞状况还不是个例。”

大连市发展改革委选派到庄河市荷花山镇河东村的第一书记徐滨

  通过调查研究,徐滨发现,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就在于种植技术出现了问题。村民在建大棚时“偷懒”减少五六米长度,同时又“勤快”加密间距,多放置了几百棒菌棒,香菇棚内通风差、温度高、湿度大而菌棒含水量又低,“开伞”就不奇怪了。香菇种植户们少收了一茬香菇也算交了“学费”。对此,徐滨总结:“我们村香菇种植户以前多数种植玉米,从简单粗犷的玉米种植转型到技术含量较高的香菇栽培,需要改变劳作习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难点。”

  找到了“病根”,徐滨开始了积极行动,进行“寻医问药”:首先,是协调帮扶单位大连市供销合作社把技术专家请到香菇大棚里,实地现场指导种植户;其次,徐滨和村两委协助村民立即扩建大棚,加强通风降温又重新调整菌棒距离。经过前后一个月的努力挽救,河东村的香菇种植渐回正轨。

  2018年的这场香菇“开伞”风波,让徐滨意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019年5月底,荷花山香菇完成了“有机香菇”认证,成为庄河地区的第一张有机香菇认证证书。荷花山香菇质量过“硬”了,更需要知名度,打开销售市场。徐滨又一次主动担当,四处寻求推广荷花山香菇的机会。主要举措有:荷花山有机香菇登陆2019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大连之夜”文化晚宴,扩大了知名度;联合庄河市其他几位第一书记,把包括有机香菇在内的几个低收入村的农产品送到了大连市内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这些庄河特色农产品很受欢迎,很快销售一空……

  为了提高香菇产品附加值,荷花山镇党委和镇政府决定将“荷花山有机香菇”打进大商超市,徐滨则被镇党委和镇政府委以重任——授权负责与大商超市洽谈。在洽谈过程中,徐滨提出香菇精包装后直接从产地农户到店面交货,采用“成交量比率支付货款”。这种“别出心裁”的营销方案对大商超市来说,也算是个新鲜事儿,商家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货损也不用门店负责。这样的好事大商超市自然不会拒绝,“荷花山有机香菇”由此开始登陆大商集团旗下5个生鲜超市。上市之后,“荷花山有机香菇”在这些生鲜超市卖得非常理想,有的店甚至出现了断货。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徐滨的驻村工作面临新的考验——河东村香菇种植农户遇到销售危机,因为量少、运输成本高,收购商一再压价。通过努力协调,大商集团决定在生鲜超市开设第一书记专柜,河东村精品香菇从庄河市众多村申报的农产品中脱颖而出,摆上大商鲜生的第一书记柜台;同时,精品香菇还走进大商步行街农产品展销、第二届大连国际消费品牌博览会;此外,经过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目前河东精品香菇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走出了品牌化经营之路。

  在徐滨看来,竭尽全力推销河东村香菇是必须的,否则“对不起大商集团、媒体等社会各界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和对第一书记的厚爱,现有的香菇种植户也很有可能留不住。”

  帮助所驻村留住了香菇种植户,也让有机香菇香飘更远,持久飘香,可以说是成绩斐然,但徐滨却低调地表示:“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我并不是要赢,只是不想输而已。”他以此来对自己两年多来的驻村工作、对经历过的挫折和艰辛进行了总结。

  樊哨东:不负韶华一路向“东”

  溜达到花生地里,他蹲下来帮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起花生。有些生疑的大妈问:“你是谁?”樊哨东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只好说“我是共产党员”。在攀谈中,樊哨东了解到这对老夫妻自食其力,每年老两口光吃药就要花费几千元。于是樊哨东要来药名,给老两口买了近千元药送去——这是大连市自然资源局西岗分局选派到庄河市栗子房镇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兼大十间村第一书记的樊哨东驻村两年多时间中的一个生活片段。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两年多来,在距大连市区250公里的“东大门”栗子房镇,樊哨东满腔热情,不负韶华,一路向东,使美丽乡村发生可喜变化。

  大十间村是一个农业型村庄,村集体经济薄弱,光靠输血解决不了村庄发展的问题。从一进村开始,樊哨东就探寻强村富民的路子,帮助他们寻找持续发展之路。

  为扭转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樊哨东积极联系相关单位争取资金10多万元对老旧村委会和党员活动阵地进行升级改造,和大连市有关部门协调办公桌椅一整套,价值6万余元,做到了党员活动有阵地,党课教育有场所。在2020年建军节之际,樊哨东联系慈善机构为栗子房镇15名抗美援朝老兵送来慰问物资和现金,共计3万余元。

  同时,樊哨东协调大连市自然资源局争取到大十间村绿化工程,项目总投资180余万元,已完工的项目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在施工过程中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收益。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大十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5万多元,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大十间村共有900多户,针对一些“边缘户”,樊哨东积极联系各个爱心机构,两年多来共为400多户贫困户送去扶贫物资价值20多万元。樊哨东个人也为生活贫困的群众买药、买米等花销3000余元,为全镇困难群众送物资计1000余户次,合计价值50余万元。

  两年多来,樊哨东先后参加大连市、庄河市组织的农产品展销会共计5次,通过线上线下为农户想办法、搞促销,先后卖过大米、地瓜、花生油给大连市政府、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及友邻单位。他成功地利用展销会和其它宣传手段将农产品变为商品,把以前每斤卖8毛的地瓜增值到每斤2元。

  栗子房镇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樊哨东了解到镇中心小学缺少教学白板的实际情况后,与友邻单位积极沟通协调,共争取到10套白板,价值25万元。同时,还为大十间小学三年级的徐升争取到5万元的爱心助学资助,拟从小学到大学每年定额对其实行资助。今年9月1日开学之际,樊哨东和其他第一书记联系大连天城公司为中心小学148名新生的每人都送了一个书包和其他学习用品,价值约3万余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乡镇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防火防汛防疫防台,每每关键时刻,樊哨东都冲前头。

  樊哨东和栗子房镇及大十间村当地干部群众关系非常融洽。最令其感动的是大十间村69岁老书记张延贵。“村民家门口都修上柏油路,而张延贵家门前至今仍是土道,老书记永远都是先人后己。”

  前一段时间,张延贵因病住院,由于疫情防控不方便探视,樊哨东托人捎去2000元慰问金。“虽然因年龄原因,老书记即将卸任,但他目前仍戴着老花镜在村里搞人口普查。”从平凡而闪光的老书记张延贵身上,樊哨东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樊哨东认真践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真情投入,真心融入,为振兴大连“东大门”贡献力量。

  牟鑫:“小学生”写兴农“大文章”

  80后、研究生毕业、纪检干部、从没有过乡村生活和工作经历,牟鑫从普兰店区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位置上被选派到普兰店区石固社区。但他以年轻人少有的沉稳和扎实,像“石固”这个名字一样,信念如磐,务实笃行,谱写产业兴农的“大文章”。

从普兰店区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位置上被选派到普兰店区石固社区的牟鑫

  牟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至今还记得驻村前领导的一句告诫:“即使是一个博士到了村里都是一个小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为了使自己这个“小学生”变成说清农事的“优等生”,牟鑫从衣食住行开始进行改变——牟鑫坚持吃住在社区,田间地头,串屯入户,他甚至坐到炕头与群众拉家常;牟鑫学说农村话,了解村民的想法和需求,并且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老百姓逐渐和他熟络起来,亲近起来,开始认同牟鑫是石固的一员。现在,村民有心事和诉求就愿意和牟鑫唠扯唠扯,村民间有解不开的“疙瘩”,也愿意找牟鑫帮忙掰扯掰扯。“俺现在也是石固一分子”,牟鑫自豪地说。

  除了努力融入社区,牟鑫始终没有忘记肩头还担负着乡村振兴的重担,驻村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在社区两委支持下,综合利用现有资源,确定了“支部领头、党员带头、社会认养、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在普兰店区纪委监委和街道党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牟鑫建设了认养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党建+认养+扶贫”的新模式,将党支部、村集体、认养人和农户四者联系在一起。居委会从农户手中流转10亩土地,整理成小菜地,“两委”班子负责运营。认养农场作为党员的活动基地,每月25号的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进行义务劳动,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这既增加了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又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农场里务工,不出村就能干活增收。认养农场创建的第一年,就有20多位村民尝到了甜头。而认养人收获到健康的蔬菜,体验到农耕的乐趣,“四方”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要想让农村富,必须要有产业带动。”石固社区有很好的花卉种植传统,经过多年的经营,形成了占地900余亩的花卉园区,300余个花卉大棚。为了进一步开发市场,实现精品化产业化,牟鑫带领花农参加中国花博会,到全国宣传石固花卉品牌。同时,他还和花农们一起到青州花卉基地学习先进经验,改变经营思路,丰富花卉品种。

  为了让石固花卉走出去,牟鑫主动联系大连电视台等媒体,与他们合作,开通线上直播带货,收到很好的效果。2019年,石固花卉终于迎来了市场的春天,花卉远销到福建、山东、北京等地,销售额大幅度提升,达到5000余万元。不但花农富了,周围的村民也通过在园区打工,增加了收入。

  花卉产业已初现规模,但牟鑫不满足于此,他又把目光投到另一个产业增长点上,即种植柠檬。在走访调研中,牟鑫了解到,柠檬市场附加值高,但因为北方气候寒冷等原因,柠檬种植在北方个是空白,而大连在纬度和气候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植柠檬。经多方考察,牟鑫引进龙头企业,建起了大连第一家柠檬种植园。

  2019年,大连本地种植的柠檬即石固柠檬正式进入市场销售,年产柠檬3万多斤。但在大连本地,柠檬毕竟属于小众水果,种植户担心不好销售。牟鑫挺身而出:“既然把这个种植户招来,我们必须‘送上马扶一程’。”为了打开市场,扩大宣传,牟鑫想尽办法,如抓住各种展会的机会,申请展位;积极和大商集团沟通,力争能进入大商集团的商场和超市销售;通过积极申请,通过大连新闻集团为柠檬进行宣传等。

  经过一年的经营,石固柠檬以极高的品质获得市场认可。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尽管石固柠檬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但由于客户进不来,销售遇到了瓶颈。牟鑫开通了“书记农情”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以第一书记为信誉保障,打造一个精品农产品的销售平台。“为石固花卉和石固柠檬代言,进行网络销售,也是为种植户纾困解难,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复工复产。”牟鑫说。

  牟鑫通过电商平台,短短几天就销售了近百单,“帮种植户纾困解难,他们挣到了钱,真的比自己挣了钱还高兴。”而更让一心为石固社区产业谋发展的牟鑫欣喜的是,在柠檬园的带动下,更多的村民愿意加入到柠檬种植中来。

  初到农村还有些怯场的“小学生”牟鑫谈到产业兴农,觉得自己这篇“大文章”大致框架和思路有了,但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填充的内容。三年虽短,力争完美,不留遗憾,“以我的努力和付出,要让石固社区像我的名字一样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牟鑫对此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白雪、见习记者施文郁)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