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解读 > 委属单位话发改

山西:搬出穷山沟,开启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打印 ]

 山西省隰县龙泉镇上留村集中安置区与产业实现融合

  行驶在京冀高速路,最直观的感受是一马平川。往西驶入山西地界,则明显感觉山多、弯多、坡路多。长久以来,在这大山深处沟壑之间,居住着受地貌交通影响而生活贫困的人们。

  近年来,为使这些大山深处的人们“走出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从太行山到吕梁山,处处呈现“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贫困群众生活好起来”的生动局面。2017、2019年,山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2018年,忻州市“六环联动”推进整村搬迁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缘何国务院连续三年肯定山西易地扶贫搬迁做法?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

  搬得出:“六环联动”推动整村搬迁

  中国经济导报:为了让贫困人口搬出“穷窝”,山西做了哪些工作?实际成效如何?

  刘志杰:山西省的特点是贫困村多、小、散,尤其是深度贫困村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山西以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为重点,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六环联动”办法,集中推进整村搬迁,这已成为易地搬迁的一大山西特色。“十三五”期间,全省分期分批搬迁贫困人口36.2万人,同步搬迁11万人,建设集中安置区1122个,安置住房17.5万套。目前,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任务已全面完成,正在持续强化产业就业配套、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等后续工作。

  “六环联动”推动整村搬迁的模式始于忻州市。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进入到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解决深度贫困要有深度举措,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8月,在忻州市岢岚县召开全省有关工作推进会,发扬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咬定目标集中攻坚,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实现搬迁。

  稳得住:聚焦七个问题压实责任创新举措

  中国经济导报:整村搬迁是解决地区深度贫困较为有效的办法,为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的问题,山西采取了哪些实践举措?又是如何落实的?

  刘志杰:围绕解决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问题,我们逐项研究、逐年深化、逐个破题。

  为破解“人”的问题,我们逐村逐户逐人核准搬迁对象,实现人、房精准对接;制定帮扶措施和责任人,实现以岗定迁、以业促迁。为破解“钱”的问题,省一级成立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筹措200余亿元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时,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资金31.97亿元,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为破解“地”的问题,出台专门政策,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为契机,统筹安排搬迁项目用地,搬迁用地应保尽保。全省增减挂钩结余指标交易7万亩,交易金额127亿元。为破解“房”的问题,突出科学规划,严格选址,统筹考虑产业、就业、土地、环境等因素,依托县城、集镇、工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和中心村建设移民新区;将集中安置区建设纳入县域镇村规划体系,同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住新房拆旧屋,明确搬迁过程中政府责任和群众义务,用好用活奖补政策,解决旧房拆除难题。“十三五”期间,全省城镇安置贫困人口23.2万人,占比64.1%;其中,县城安置贫困人口18.6万人,占比51.4%。为破解“树”的问题,整村搬迁后,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实施人退林进,将旧村树木和林地确权到户,集体所有的树木、林地仍归集体经营,收益共享;属于农户的颁发林权证,仍由农户承包和经营。优先聘用搬迁户为护林员,在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同时,恢复生态增加植被。为破解“村”的问题,按照“就近并、重新组、自然销”原则,依法有序推进村庄销号、行政村撤并。搬迁村撤并后,“两委”成员待遇不变,作为村民小组的独立经济单元性质不变,脱贫攻坚期内原转移支付继续保留。为破解“稳”的问题,加强搬迁后的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聚焦老年特困群体,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建设集中养老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捐助、子女出资的办法解决运营费用问题,为特困群体营造“家”的氛围。

  拆除复垦是易地搬迁最难啃的硬骨头。工作之初,我们就强调搬迁安置与旧房拆除协议双签。特别是今年以来,将拆除复垦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坚持退耕还林等各类政策补贴保持不变;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保持不变;农村医保、养老、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持不变;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和渠道保持不变;享有的脱贫攻坚各项支持政策保持不变。在“五个不变”保障下,全省旧房拆除13万套,复垦复绿4.7万亩。

  在临县,搬迁贫困人口达2.35万人,同步搬迁1.64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117个,通过边拆除边复垦等超常规举措,以奖促拆、以奖促垦,全县拆除率、复垦率、收归率均达100%,复垦面积7000余亩。榆社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分片入户宣传,总结推广以点带面攻坚战术,党员干部带头拆、动员亲属主动拆、周围群众跟着拆,老百姓由“不想拆”转变为“自愿拆”。五台县为避免旧房拆除出现两头占、拆小代大、拆厨代房、拆次留好等问题,将任务条块化、项目化、清单化,实施全程监督……

  能致富:多措并举强化后续扶持

  中国经济导报:“搬得出”“稳得住”只是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阶段性目标,最终目的还要实现“能致富”,在这方面山西是如何探索的?“十四五”期间,带领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还有哪些计划?

  刘志杰:我们把产业就业作为易地搬迁根本支撑。城镇安置区突出就业帮扶,落实好培训持证、输出稳岗、转岗拓岗和托底安置等优先政策,打造出“天镇保姆”“吕梁护工”“太行家政”等具有山西特色的劳务品牌,确保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农村安置区突出产业扶持,统筹迁入、迁出两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改革措施,因地制宜选产业、因户施策定项目,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在农村安置区周边配套农业产业园区,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搬迁贫困群众转产增收。

  在长治市,依托10大特色种养加工品牌基地、10大农业产业化旗舰型企业以及百企千村产业扶贫企业定向建设集中安置区,实现搬迁贫困群众有业安置。在武乡县,土河坪村移民新区与潞安集团食用菌大棚和油用牡丹种植项目同步规划,解决94户276人的后续发展问题;在涌泉乡,新龙移民小区与多维养殖公司研发中心同步建设,27个搬迁贫困户实现就地就业。

  “十四五”期间,我们把搬迁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后续扶持重点,筑牢产业就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深化社区服务治理,加快确权登记颁证,通过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排一批、外出务工转移一批、职业培训输送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有力保障搬迁贫困户产业就业。此外,结合生态扶贫工作强化搬迁后续扶持,采取造林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增收,倾斜支持安置区发展林下经济,支持护林员搬迁后继续参与生态管护等三项举措,确保搬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攻坚战。

  搬迁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下足精准施策稳岗就业“绣花功”,培育强链延链壮大产业“致富花”,栽好生态扶贫增绿增收“摇钱树”,织牢托住民生底线“保障网”,充分发挥安置区基层党组织作用,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建成稳定脱贫的新起点、全面小康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亮点,让搬迁贫困群众生活越过越好。(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荆文娜、崔志强)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