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解读 > 委属单位话发改

张宇贤:“十三五”时期服务业的量和质都取得长足进步

发布时间:2020/09/18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 打印 ]

  “十三五”即将收官,如何看待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新变化新趋势值得关注?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

  张宇贤认为,“十三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总量看,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4.9745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53.4233万亿元,增长52.7%。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50.8%上升至2019年的53.9%。2019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9.4%。

  从发展质量看,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扩张。2019年服务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8%,服务出口总额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36.1%;“三新”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799亿元,相当于GDP比重为8.6%。生产性服务业也在快速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两个方面特点。

  一是“新”。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远程教育、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等新的服务模式加快普及。二是“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在模糊,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的。比如,家电、汽车、通信设备、消费电子、工程机械等产业率先出现不同程度的服务化转型,服务业在支撑制造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

  张宇贤认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潜在内需在持续释放,这也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的必然结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收入稳定增长、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使服务业发展有着坚实的需求“后盾”。第二,随着数字技术向生产、生活领域快速渗透,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对推动服务业生产力跃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张宇贤认为,这将给服务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概括起来是“四个优势”:

  一是需求优势。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服务业与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我们服务业的发展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的。

  二是技术优势。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具体落实到服务业,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全链条、全方位的塑造与重构,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业领域的数字化改造等,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红利,跑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数字经济的红利和倍增效应。

  三是融合优势。当前,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升的发展特征,同制造业实体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碰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及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在支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越用将越来越大,服务业的发展将呈现出融合化、数字化的双重特点。

  四是开放优势。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等一系列举措,服务业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服务业的营商环境也将持续优化。

  (来源:经济日报)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