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 > 地方动态

吉林省吉林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不见面”释放改革创新红利 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发布时间:2021/07/27
来源:法规司
[ 打印 ]

  按语:推动“十四五”时期招标投标工作再上新台阶,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招标投标领域推广借鉴有关改革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将北京市全面提升交易效率和服务效能等10项典型示范经验,以及辽宁省强化评标专家管理等30项创新成果予以公布,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主动对标先进,相互学习借鉴,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改革举措,持续优化招标投标领域市场环境。现将有关典型示范经验和创新成果的具体做法公开,供各地方、各单位参考借鉴。

  吉林市认真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行政监督”三大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和“电子保函”系统,充分保障了疫情期间招投标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升了服务效能,赢得了服务对象的广泛好评。

  )主要做法

  1.建立了“三权分置”的组织架构。吉林市设置了“一委、一办、一中心”的公共资源交易组织架构,实现了“三权”分置。“一委”,即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重要事项;“一办”,即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要履行综合监管职能;“一中心”,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负责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平台运行和维护工作。

  2.打造了全流程电子化“三大平台”。吉林市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共分“电子交易、公共服务、行政监督”三大平台,且全部实现全流程电子化。通过全流程电子化,推进交易全上网、信息全公开、操作无纸化,精简办事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各类交易全过程动态留痕、可追溯,有效规避了暗箱操作现象。

  3.交易平台实现“三取消”。通过政府购买网络运行维护、推行电子化网络化等,取消了纸质招标文件费、平台服务费和建筑工程交易场地费,交易平台达到“零收费”,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中小微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4.率先运行“三个系统”。2020年度,吉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吉林省率先实现“不见面开标”、率先实现“远程异地评标”、率先运行“电子保函”系统,进一步延伸、拓展了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

  5.“三个层面”强化监管。一是多种职能并行监管。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行政监督平台和到开评标现场两种方式实施数据链式行业监管;市公管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独立的视频系统进行现场监控。二是健全制度依法监管。交易内容层面,每年都印发当年度《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管理和服务层面,制定了《吉林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吉林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管理细则》;专家层面,制定了《专家随机抽取办法》;场地保障方面,制定了《场地预约管理办法》。三是突出廉政重点监管。全面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岗位及流程风险点评估,梳理风险类型5个、风险点49个,制定防控措施70个,形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廉政风防控清单》,责任落实到了具体岗位、具体人。

  (二)取得成效

  1.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效能。通过构建平台打基础、创新方式优服务、加强监督促公平,公共资源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节资增益明显。2019年吉林市交易场次1853次,交易金额88.2亿元,节资增益6.48亿元。2020年,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吉林市公共资源交易1968场次,交易金额191.2亿元,节资增益8.5亿元。

  2.降低了各方交易成本。通过“三取消”节省了企业相关费用;“全流程电子化”和“不见面开标”的应用,让招标人坐在家里即可完成项目注册、公告发布和招标文件上传,无需再往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进一步减轻企业的投标负担;保函的应用让投标人可以根据自身现金流量状况自愿选择是递交数额较大的投标保证金,还是花较少的钱购买保函保险服务,解决了投标人资金短缺的问题。

  3.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三权分置”的组织架构和全过程动态留痕的系统设置,让权力得到制约,让监管体系得到完善,让交易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投标企业只需注册获取电子“CA”锁,就可以免费获取所有的招标文件,避免暴露潜在投标人信息泄露等影响公平竞争的行为。“远程异地评标”有效的避免了本地的“熟人效应”和评标专家被“围猎”现象的发生,有效的促进了评标打分的公正性。2020年度,吉林市不见面服务平台成交2110个项目,外地企业中标551个,外地企业中标率26.1%,从侧面印证了交易过程的公平、公正。

  4.助力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通过实行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和电子保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开标活动人员流动和交叉感染风险,将招标人及其代理机构、投标人等从地域上成功隔离,有效助力疫情防控。纵向上,湖北省发生疫情期间,吉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支援湖北省十堰市开展远程异地评标10场、支援辽宁省大连市开展远程异地评标3场。横向上,吉林市与本省的通化市、松原市及本地区五个县(市)也进行了多场项目的远程“不见面”开评标,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纵向互通、横向互联。

  (三)成果特色

  1.“不见面开标”系统。2020年3月30日,吉林市在吉林省率先实现网上“不见面”开标。“不见面开标”系统依托电子数字证书签名、分布式网络终端等信息技术,实现了电子投标文件加密上传、投标文件远程解密、唱标工作远程展示、开标结果在线确认、远程询标及质疑互动、开标过程在线同步视频等功能,打通了全流程电子网络化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2.“远程异地评标”系统。2020年5月7日,吉林市通过“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完成湖北省十堰市10个项目的评标,在全省率先实现跨省远程异地评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效支援湖北复工复产。吉林市远程异地评标系统通过网络完成信息交换,横向联通省内其它地市交易平台和各县(市)的交易平台,纵向联通其它省及地市交易平台,对异地项目进行合作评审。

  3.“电子保函”系统。2020年9月25日,吉林市建设工程类和政府采购类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开通运行。该平台建立了以银行、担保公司及保险公司为基础的电子保函系统,投标人缴纳投标保证金实现了“足不出户”,专家审查投标保证金缴纳情况网上“一目了然”。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