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和地方有关重点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为充分展现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现推出“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
甘肃省古浪县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十三五”期间,当地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浪县富民新村看望乡亲们,他深情地对大家说,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冬日的西北格外寒冷,但在甘肃古浪县富民新村的大棚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村民何振田正忙着打理大棚里的西红柿,他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一年可以种两茬西红柿,收入能达到两万块。
富民新村的4500多名村民都是从古浪县南部山区搬出来的。2019年8月,建成刚满一年的富民新村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村民李应川家,李应川向总书记汇报说,现在孙子孙女在家门口上学,家里还向村里报名新建日光温室大棚和养殖暖棚。
李应川家过去住土坯房,那里山大沟深、气候恶劣,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就业增收更难。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易地搬迁是最有效的途径。2017年,古浪县启动富民新村建设,建了小学、卫生室,大家上学、看病不再困难,自来水、水泥路也通到了家家户户。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一些群众却仍然有些犹豫。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关键要让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根据实际情况,富民新村开始发展日光温室种植和设施养殖。缺资金,当地拿出了政府补贴和三年贴息贷款;缺技术,当地专门组织农技专家上门指导;缺销售门路,当地还专门成立了产业办,带着村民一起跑销路。在这样的攻坚战中,李应川一家建了一座阳光温室大棚和四座养殖暖棚,年收入超过了8万元。
目前,富民新村共修建了阳光温室大棚422座,养殖暖棚540座,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100元左右。而整个古浪县先后建成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贫困群众6万多人。2020年,古浪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来源:20210106《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