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 > 地方巡礼

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二十二 在天山南北创造人间奇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03/03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宏伟实践,让无数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小康梦即将实现。在这场实践中,一场涉及千万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显得格外壮观。

  2016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自治区脱贫攻坚“七个一批”中的首要一役、关键一批,把南疆四地州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主阵地,开启了气势恢宏的搬迁工程。

  五年只一瞬,旧貌换新颜。2019年年底,新疆40026户169200人全部喜迁新居,“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

  今天,伴随着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决胜在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梦想在巍巍天山下照进现实,在数百万各族群众摆脱贫困迈向新生活的生动实践中,那些因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生活轨迹的故事,尤为震人心魄。

  一、困境

  从高空俯瞰新疆大地,格外壮美。皑皑雪山、无垠沙漠、茫茫戈壁之间,绿洲星罗棋布,或隔而相望、或连缀成片,千百年来,滋养着新疆各族群众。

  但如果将视线拉近一些,高山大川和沙漠戈壁的另一面则让人生畏:与之如影随形的,是摆脱不了的贫困。一些群众世代生活在雪寒高原、沙漠深处、山区腹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发展条件极其有限,有的地方甚至近乎封闭,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

  新疆贫困程度最深的南疆四地州,是国家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贫困人口占到“三区三州”的一半。很多地方荒漠化、盐碱化、沙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欠缺,加之地方病高发,依靠现有条件实现脱贫,难度可想而知。

  在有着万山之州之称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不少牧民世代生活在昆仑山的深谷之中,与重重大山为伴,也被重重大山阻隔。

  和田地区于田县的达里雅布依村,以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隐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上百户人家散布于茫茫沙漠,人们称之为“最后的沙漠部落”。

  在喀什地区,不少群众在高原山谷、沙漠边缘,与严酷的生存环境斗争了一代又一代,依然深陷于贫困的泥沼。

  在哈密、在塔城、在阿勒泰……天山南北生活在类似条件下的各族群众,有近16万之多。

  多少年来,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死死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让他们年复一年的艰苦奋斗轻易变成徒劳。曾经在大山里面生活的阿卜杜拜克·买买提感慨地说:“在那种环境下,贫困像一个魔咒,想打破却无力打破。”

  曾几何时,幸福的小康生活,可望而不可即。

  二、破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催征,“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豪迈誓言让无数人欢欣鼓舞。如何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各族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答案是掷地有声的一个字: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包括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在内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随后,国务院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部署的首个精准脱贫工程由此落地实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序幕由此拉开。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中尤其重要的一环,是一些地方的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破局之举。

  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新疆迅速行动起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的根本有效途径,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民生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16余万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工作,覆盖了全疆10个地(州、市)、56个县(市、区)。

  一场在新疆脱贫史上注定要留下厚重一笔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此拉开大幕。它不仅仅意味着贫困群众地理意义上的迁移,更是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贫困的根本性拔除,让被困在贫困低洼里的群众,从此实现跨越式的转变。

  三、谋划

  谋定而后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被迅速提上新疆各地的议事日程。

  事关十几万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事关新疆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搬迁工作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要以最周密的谋划、最详尽的安排、最科学的实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很快建立起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新疆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层层压实责任。随后,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出炉,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划好清晰的路径和方法。工程管理办法、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拆旧复垦工作方案、后续扶持实施方案等具体制度相继出台,为有序推进工程保驾护航。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引领下,精准,无疑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最醒目的关键词,一系列顶层设计随即紧紧围绕这个理念展开。

  首先要落实的便是:“搬迁谁”?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要瞄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此,全区组织各级干部对搬迁群众进行多轮次复核,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个不落,搬迁精准到户到人。

  搬迁对象确定了,搬迁点如何确定?

  新疆要求各地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科学选址建设安置点,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全面开展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现有发展基础好、配套设施完善的产业园区、小城镇、口岸辐射区域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主要承接区域。

  下一步,搬迁群众怎么安置?

  坚持自愿原则,采取依托县城、工业园区、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的安置方式。

  有几条“硬杠杠”,始终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

  坚持搬迁对象精准“界线”——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个不落,搬迁精准到户到人。

  坚持住房面积“标线”——严守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保证住房基本生活功能。

  坚持搬迁不举债“底线”——坚决避免搬迁群众因建房而举债致贫。

  坚持资金项目管理“红线”——把住资金运行安全关和工程建设质量关,让搬迁群众住上放心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表示:“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矛盾最集中、领域最综合、工作链条最长的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是所有扶贫措施中难度最大,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全区发展改革系统要坚决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让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真正获得各族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困难就是号角,艰苦方显担当!作为牵头部门,新疆发展改革委切实担负首要之责,聚焦全疆脱贫目标,不忘初心使命,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当头炮”来抓、作为硬仗来打,举全委之力、聚全委之智,以最严的责任、最强的力量、最实的作风啃下最硬的骨头。

  搭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四梁八柱”政策体系,精准发力施策;协同作战、系统联动,仅2019年,召开直达村级的全疆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6次,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舍小家、顾大家,到村到点到户,强化督促指导,持续跟踪问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打通,在新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场上,“发改人”践行着使命担当。

  一个又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天山南北拔地而起,整齐划一又风格鲜明,成为新疆片片绿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由此,十多万新疆各族群众,得以从大山深处、沙漠腹地、“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困之地走出来,彻底告别祖辈们无力挣脱的困境,开始全然一新的生活。

  四、搬迁

  搬,还是不搬?

  数月前,这对于艾孜罕·阿吾拉一家来说,还是“家庭会议上争论不休的头等话题”。如今在窗明几亮的新房里,艾孜罕·阿吾拉坐在湖蓝色的欧式沙发上,温柔地看着孩子们嬉戏,百感交集。他常常禁不住地想:“住进这样的新房子,一切都像做梦一样。”

  艾孜罕·阿吾拉的新房,位于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16年,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将达里雅布依整体搬迁提上日程,由国家投入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在150公里之外的安置点,规划建设了漂亮的“新”达里雅布依村。

  2019年9月27日,包括艾孜罕·阿吾拉在内的最后一批114户贫困群众,正式搬离沙漠腹地,迁入安置点新居。至此,被称为沙漠最后“守望者”的363户村民完成了搬迁。一新一旧之间,达里雅布依时空转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搬迁像打一场“硬仗”。其中最难的,莫过于破除一些贫困户的思想壁垒。

  “不搬离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乡的脱贫攻坚就无法突破瓶颈,村民们就难以改变与沙尘相伴、喝苦咸水的境况。即便吃穿不愁,但教育、住房、饮水、基本医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回想搬迁过程,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贾存鹏感慨良多。

  搬迁前,艾孜罕·阿吾拉和村民们分散在无边的沙漠里,两户之间相隔动辄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村民们世世代代靠放牧为生,住的是红柳和泥巴搭起的“笆子房”,喝的是含氟量高的苦咸水,点的是煤油灯。直到2002年,乡里才有了光伏电站通了电。

  恶劣的环境和闭塞的交通,长期让这里处于半封闭状态。没网络、没电视,乡政府距离县城249公里,远的村到乡政府甚至要走2天。99岁的买提夏·吾斯曼是乡里最年长的人,他一生仅到过于田县城。

  在这样的条件下,“易地搬迁是唯一出路!”贾存鹏的语气中透着坚定。

  然而对于村民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固然好,但一下子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村民们有着各自的想法:年轻人心潮澎湃,渴望出去,老人们故土难离,有诸多担心顾虑。

  一次次登门劝说,一次次苦口婆心,一户一策、分类劝导、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在当地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下,达里雅布依的搬迁工作分批稳步推进,很快形成示范效应,新家园全新的生活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先是100多户村民迁至英巴格乡、加依乡等地,2018年又有102户村民搬入新建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加上2019年的这一次迁出,达里雅布依乡最终完成了整体搬迁。

  包括“新”达里雅布依在内,“十三五”期间国家投入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100多亿元,全区建设集中安置点333个,或是依托城镇或产业园区建设,或是依托行政村建设,或是依托移民新村建设,或是依托口岸安置,再或是依托旅游区建设,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安置方式夯实了带动搬迁群众持续发展的基础。

  但达里雅布依永远是不同的,特殊的,对新疆来说,它的整体搬迁具有历史性意义——至此,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五、家园

  走进“新”达里雅布依,一排排崭新的房子鳞次栉比,屋前小院干净整洁,木制院墙质朴自然,门前宽敞的柏油路一直通到县城。

  漫步于安置点,学校、卫生院、自来水厂、车站、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建起了旅游接待中心。村民们的安置房里,“标配”的沙发、电视柜、茶几、床各式各样,大都安装了电视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电器,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每家都有一间类似酒店标准间的客房,这是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民宿。

  “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拧开水龙头,看着汩汩流出的自来水,70多岁的尼亚孜汉·托合孙乐得合不拢嘴。

  艾孜罕·阿吾拉和尼亚孜汉·托合孙的新家园,变化多得说不完。

  达里雅布依小学校园里书声琅琅,教师们用电子黑板教学,孩子们的家就在两三百米外。校长说,“学生上学近了,学校教学质量也大幅提高。”

  乡卫生院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病房干净敞亮,配备了B超、心电图仪等设备。59岁的巴克·如孜有腿疼的毛病,现在随时可以去卫生院检查、取药,再也不用以前那种把羊尾油烧热涂在疼处的土方子。

  在和田地区和田县沙田社区,这是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热沙来提·买买吐孙的新家就在这里。小区楼房林立、绿化完备,水泥道路整齐,他的房子是一套8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位置好,南北通透。

  热沙来提·买买吐孙时常感叹于这里齐全又现代化的设施,完全不同于过去:社区楼房室内宽敞明亮,地暖温度舒适;有电视、冰箱、洗衣机,以前吃住在炕上,现在换了沙发、床、餐桌等现代家具;小区周边,建设的幼儿园、小学、卫生院等配套工程都已投入使用,“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能住进像城里一样的社区楼房”。

  “万亩土地万亩金、雪山大漠洗冬尘、昔日戈壁变良田、万亩良田惠民生”,这是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真实写照。阿魏灌区所在地也叫“阿克达拉”,哈萨克语的意思是“戈壁”,整体发展设计理念是集中安置,配置土地10万亩,引水灌溉、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公司+合作社+农户”与搬迁农牧民利益紧密联接,依托资源禀赋,发展油葵、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

  随着新建3个社区、投资3.68亿元的852套安置住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来自青河县6个乡镇346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安全有序搬迁入住,一幅美好新家园的易地扶贫搬迁画卷正在“青格里”徐徐展开。

  如今,走进新疆任何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样的变化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原则,新疆持续完善补齐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2016年以来修建学校16所,幼儿园48所,卫生室35个,活动室57个。修建道路731.42公里、饮水管网1256.95公里、电网726.60公里,搬迁居民享受到越来越齐全甚至前所未有的生活条件,搬迁后的家园,不仅是崭新的家园,更是贴心的家园。

  六、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需要把工作做深做细。

  “搬得出”的问题解决后,“搬后怎么办”的问题随之而来,最紧迫的便是搬迁户的就业问题。

  对于2019年从喀什地区叶城县棋盘乡搬迁到阿克塔什镇的阿依古丽·沙吾尔来说,这种担心已经渐渐离她远去了。搬入新家后,她参加缝纫培训班,继而进入阿克塔什镇工业园一家手套厂上班,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出家门进工厂,挣钱持家两不误。”阿依古丽对搬迁后的生活既感到满意,又充满了期待,她说:“没有易地扶贫搬迁,哪有现在的生活?”

  和田地区和田县采用“两业驱动、半工半农、南核北葡、畜禽共举、鞋纺并进”的扶贫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在经济新区产业园附近,帮助搬迁户在园区内的70余家企业从事食品加工、养殖、服装加工等,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而奠定了“稳得住”的基础。

  按照“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脱贫是目的”原则,新疆各地对搬迁群众有针对性地强化分类、分级全员培训,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续产业帮扶、乡村旅游业等方式,累计扶持9万余名搬迁群众在新的安置点实现了产业增收、就业增收、自主增收。

  为了帮助搬迁户“快融入”,新疆按照“安置点建到哪里,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系就覆盖到哪里”的要求,及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群团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社区生活,融入城市生活。

  各地还积极组织搬迁户学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等形式多样文化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爱党爱国、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在天山南北的33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都能看到形式多样的宣传展板、陈列室等宣传教育的载体,搬迁户随时随地可了解党的惠民政策,“五个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润物无声中带来的思想变化,让搬迁户一心脱贫致富、齐心共建家园的积极主动性更高了。

  七、蜕变

  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为贫困群众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从此摆脱了贫困。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变化,他们个人也经历了一场改天换地般的生存蜕变,很多人由此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以前在家放牧,多年下来,只有年龄在增长,牛羊的数量却没有多大变化;下了山后才知道,原来人生可以有这么多的机会和惊喜。”26岁的木萨·牙克甫一边挥舞着手里的美发剪,一边感慨。搬迁前他是牧民,现在,他是克州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门面房理发店的老板,每个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

  2017年,木萨·牙克甫所在的阿克陶县恰尔隆乡开始了整乡搬迁计划。当年10月,他和家人作为首批建档立卡贫困户牧民享受惠民政策,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深处。在乡干部的鼓励下,木萨·牙克甫学习了理发技术,自主创业、辛勤工作,新的生活与几年前大相径庭。现在的木萨·牙克甫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如果说刚搬下来时还有一点迷茫,现在的他真切地觉得,手持牧鞭日复一日放牧的日子,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距离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不远处的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00多名贫困农牧民因为易地搬迁改变了人生轨迹。

  安置点建设好后,来自大同乡的米热买提汗·排孜买提第一个搬进了新居。“不再赶牛羊,也不再顶烈日,在距离新家不远的扶贫车间里,我获得了一份新工作。能有这样的生活真是想不到,有时候睡醒了还要掐一把自己,生怕是在做梦……”更让米热买提汗·排孜买提兴奋的是,他分得了2.7亩耕地,这些地铺设高效节水滴灌设施,使用现代农机进行耕种,使他一步跨入了现代农业。

  缺水,是塔城地区托里县乌雪特乡玛依哈巴克村穷困的深刻印记,也是村民胡那依·哈布什抹不掉的家乡记忆。

  2016年11月,胡那依·哈布什一家搬迁到托里县准噶尔社区。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他的身份也由农民变为粮油行业的产业工人,每个月固定收入有6000元。而妻子海依夏也没有闲着,从2019年6月开始,在家里制作哈萨克族的传统美食奶皮子、酸奶疙瘩、酸奶等出售,增加家庭收入。夏季生意好时,一天的净收入可以达到350元;冬季生意一般时,一天的净收入也能超过100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和草场补贴,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帽子,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胡那依·哈布什说,现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那么多,只要肯吃苦,肯动脑子,就一定能脱贫致富。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安于贫困。搬出大山,走出沙漠,换了人间,天地更宽,视野更广,贫困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小康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爆发出脱贫致富的热情,将“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心境以及不等不靠不要、踏实肯干的精神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中,贯穿于靠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战场,在新时代的征程里进行着最美的蜕变。

  八、扎根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强的力度,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经过艰苦的努力,新疆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对搬迁户的后续扶持上来,确保他们持续增收、安居乐业、扎下根来。下一步,如何持续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探索出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并逐步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喀什地区莎车县永安管委会党工委书记说:“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关键是要持续发展好富民产业,让贫困户端上更加结实的新饭碗。”

  永安管委会是莎车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已经建设起2000座设施大棚,还搞起了养殖业,引进了服装加工厂,安置区正在变成“产业绿洲”,同时规划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岗位,成为安置贫困群众就业的渠道。艾尔肯·艾买尔一家4口原来生活在昆仑山深处,两年前搬到永安安置区后,开始搞果蔬生产,他经过培训,还作为技术员在农业企业打工,全家收入从原来的1万余元增长到近5万元。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魏灌区安置点依托开发的10万亩土地,吸引了加工企业,内蒙古坤元太和马铃薯种业8000万元的项目当年建成投产,傻小子炒货厂投资2000万元落地,还引来了食品加工、有机肥加工、驴奶生产加工、滴灌带厂等10余家企业,使得搬迁到阿魏灌区的贫困户在农忙季节打短工一天就能收入二三百元。

  一些安置点以搬迁为契机,积极引进和培育新产业。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杭桂镇和佳新村,共有224座温室大棚,其中90座种上了北京“平谷”大桃。“南疆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平谷大桃在这儿有条件安家,成为洛浦的新名片。”项目运营方洛浦县平洛心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以前生活只靠‘三分薄地’,搬到和佳新村后,工厂就在家门口,既能进厂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实现挣钱持家两不误。”搬迁户古丽巴哈尔·买买提明每天除了照顾自家蔬菜大棚外,还到平洛心意农业科技公司务工,负责管护4座大棚,丈夫则是公司技术员,两人每月的工资收入超过5000元。

  坐落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的新疆一铭金橡塑实业有限公司,瞄准核桃之乡叶城县及周边地区的林果包装市场,生产水果筐等塑料制品。“当地林果产量大,但没有大型果品包装企业,我们看中了这一市场的潜力。”公司负责人唐清华说,“生产操作比较简单,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目前有65名群众在企业上班。”

  随着人口集聚,群众收入提高,搬迁地的服务行业也在展现活力。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有130间商铺和1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沿街不但有服装店、水果店、通信器材商店、五金店,还有烤肉店、凉粉店、牛肉面馆等餐饮店铺,充满了生活气息。“这里是我们的乡村CBD,基本生活需求都能满足呢。”副镇长艾尼瓦尔·艾海提笑着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介绍,坚持“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脱贫是目的”原则,新疆突出后续帮扶跟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组装、假发、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搬迁群众转移就业,同时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民族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推进安置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搬迁群众更好转变为现代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转变为城镇居民。

  九、奋进

  一朝搬迁天地宽。

  一个个贫困群众脱贫、一项项民生实事兑现、一块块发展短板补齐……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跨越式转变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切落实,党中央的关怀犹如汩汩清泉,流进每一个搬迁群众的心田。

  站在天山望北京,新疆易地搬迁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党的好政策。漫步于天山南北的搬迁点,这份感恩俯拾皆是,那是搬迁群众发自内心的欢歌笑语,是一场场文化活动中的朴素表达,更是奋发努力奔小康的坚定行动。

  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新落成的易地扶贫搬迁纪念馆格外引人注目。纪念馆里,牧民搬迁前的生产生活实物一一陈列,一张张新旧照片、一段段生动影像,清晰展现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带来的奇迹般的变化。如今,这里不仅承载着搬迁群众的集体生活记忆,更是一个触动人心的教育基地。

  陈列的实物中有一个木水桶,是纪念馆成立前,“四老”人员别克铁米尔·亚库甫主动捐赠的,那只木水桶从他爷爷手中传下来,在搬迁之前的无数个日子里,一家人曾用它一桶桶从山里打水吃。如今,再次驻足已成为陈列品的水桶前,昔日的点点滴滴跃然眼前,老人不仅感慨万千。“吃水不忘挖井人啊。”他深情地说,“我把祖辈们用过的木水桶捐了,就是教育下一代,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党的恩情,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我们不会忘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帮扶,今后一定更加努力地去更好的生活。“喀什地区巴楚县巴楚镇幸福园小区居民古海尔妮沙·阿布杰力动情地说,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搬离沙漠住进了楼房,居住条件好了,致富的路也更宽广了,过上好日子的信心也更足了。

  如今,在幸福园小区,居民抢着学技术,比着干工作,盼着早致富,感恩、期待和决心在越来越多的居民身上折射和聚合,化作奋力迈向小康生活精气神。大家说,以前也想过好日子,但条件不允许。现在条件好了,努力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获,要心怀感恩、倍加珍惜现在的好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同各族群众一起奔向小康生活。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