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 > 地方巡礼

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十七 携手共进建小康——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03/03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夏暖高原。青山绿水、雪峰冰川,壮丽神奇、风情万千。

  在这片温暖的大地上,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藏西秘境到藏东山川,感受着家的温暖,体味着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户搬迁群众脸上,唱响一曲感恩奋进的“中国好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西藏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把西藏列为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对西藏脱贫攻坚格外重视、格外关心、格外支持。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西藏和四省藏区是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必须把解决困难群众脱贫问题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最突出的任务,在补短板上用全劲、使全力。

  2016年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各援藏省市的无私援助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关键之举,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力度扎实推进,确保一个又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稳步实施,全面助力深度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向贫困宣战

  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西藏的贫困问题,原因复杂,由来已久。从50多年前的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世纪,每一个历史阶段,西藏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消除贫困作为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尽管如此,西藏的减贫之路还面临不少挑战: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到2015年年底,西藏的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19.62个百分点,整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不过,再困难、再艰巨的难题也没有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群众一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决心大。

  “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成为全区的共识。

  为打赢西藏脱贫攻坚战,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调整充实以自治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担任总指挥长,自治区副主席任副总指挥长,自治区发改、财政、扶贫等65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10个专项工作组,其中包括易地搬迁脱贫组,成员由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并明确了主要职责和任务分工,统筹推进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结合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协同推进,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完成自治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工作成效考核暂行办法等,建立了项目月调度制度。

  同时,针对督查和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和规范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进度的通知》《关于严格控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标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工程监管、质量安全、监管巡查及后续扶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结合自治区“十三五”规划项目执行情况,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共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26.6亿元,长期政策性贷款8.75亿元,专项建设基金1.25亿元,及地方政府债券和自治区涉农整合资金122.9亿元。

  各地市建立了“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通过整合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在原有管理渠道和资金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共同用于安置区安置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有效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因建房而负债。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和规范标准,自治区从现实区情出发,正确处理好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集中最大力量,运用最科学策略,采用最精准方法,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贫困的硬骨头和最后堡垒,必须以必胜的信念,向贫困宣战。

  二、抓重点、补短板,缺什么补什么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搬进了现在这个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不仅通了水电,家具等也一应俱全。”在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63岁的村民扎西多吉望着住了4年多的房子欣喜地向记者回忆起刚搬过来时的情景。

  如今,村里配套设施完善,包括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以及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公园。仅卫生室就设有门诊室、治疗室、药房、预防接种室、健康教育室等功能科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扎西多吉搬新家的心情,这几年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大地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62.8万人,其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现脱贫26.6万人,占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2%,成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重大渠道与实现持持续发展致富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那么在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中,如何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十项提升”工程,成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抓重点、补短板的关键方向。

  ——始终把尊重群众意愿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首要条件,敦促有关地方不搞强迫命令,通过贫困群众自愿申请、资格审核、村级公示、村民表决的程序确定搬迁对象,同时根据水土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和城镇化进程,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不搞一刀切。

  ——出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了门诊家庭账户基金核销政策有效执行,使搬迁群众及时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体检服务。

  ——严格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完善资助服务体系。落实三包政策、落实营养改善、落实免费教育补助。严格控辍保学,有效对接搬迁户学生转学、入学,确保搬迁户学生及时就近就地就学,使搬迁群众就医、就学等得到有效解决和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城镇化作为转移贫困人口的重要载体,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到城镇就业创业。

  全区实施的96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集中安置区有922个,占95.5%。昌都市察雅县,日喀则市南木林、定日县,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康乐新居”等安置区充分利用县城现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集中安置在县城周围。

  为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积极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汇报衔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安排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146万元,专项用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祥和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喀则市定日县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县第三小学和昌都市察雅县香堆镇香堆居委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幼儿园项目建设。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自治区党委、政府集中解决贫困群众面临的就业、社保、就医、就学、住房等最急最忧最盼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

  三、挪穷窝、住新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美

  又是一个周末,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波玛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洛桑次仁在家里拿出点心、干肉等招待客人。大家啧啧称赞他家一年来的变化,洛桑次仁腼腆地笑着告诉记者:“搬迁过来之后,一家四口不用挤在租住的小房子,现在在附近的园区打工,收入更高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美,感谢党的好政策。”

  2016年,包括洛桑次仁在内的堆龙德庆区德庆乡、古荣乡等100户408名贫困群众搬入波玛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依托“象雄美朵”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洛桑次仁就近就业,还有了固定的收入,不仅帮助他们摆脱了过去的穷困,还激发了他们继续向好的信心。

  不只洛桑次仁一家因扶贫搬迁过上了好日子,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56户农牧民也搬入了新房。“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个中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因扶贫搬迁换新颜。玉麦乡位于中印边境,从前有段时间仅有一户村民,被称作“三人乡”。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乡居民达到56户197人。

  从隆子县热荣乡搬来的新玉麦人索朗群培告诉记者:“我们如今也成了光荣的玉麦守边人。这里环境好,我们住得也好,我还在工地上打工挣钱,日子过得很幸福。作为新玉麦人,我们一定会守好边境,建设富裕、美丽的新玉麦。”“我们这里人多了,热闹了,住上了新房子,用网、用电、用水都稳定了。现在村里搬来了很多新住户,我作为老玉麦人,更要坚守好放牧守边的职责,做好他们的榜样,与每一个村民一起,守护好玉麦,建设好玉麦。”作为在玉麦乡居住最久的住户,卓嘎如是说。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这些,都是证明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优异成效的一个个重要例证。

  “十三五”期间,国家核定西藏自治区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26.6万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区96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全部完成项目建设。搬迁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清晰标明:搬迁过程中,要“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城镇化进程,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解决”。

  相关部门在实地踏勘和了解搬迁对象意愿的基础上,编制既符合当地民俗特色又能满足搬迁群众生活需要的易地搬迁房屋建筑风格、排列方式、户型图集、建设标准等,供搬迁群众选择。

  如今,搬出了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区,26.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彻底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搬迁群众生存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四、人人有活干、收入有保障,致富路子越来越宽

  在日喀则市拉孜县易地扶贫搬迁点明玛幸福小区,57岁的次仁多吉一家子,在两层155平方米的宽敞明亮的新居里过着安逸的生活。家里冰箱、彩电、家具应有尽有,还开起了小卖部,老爸次仁多吉和女儿白玛在易地搬迁点合作社上班,都有稳定的收入。

  2016年10月,拉孜县查务乡明玛村作为灾后重建和首批精准扶贫搬迁村,全村55户297人顺利搬迁到这儿,告别了过去艰苦高寒的生活环境,过上有电、有水、有网的生活。

  从移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自治区配套发展与搬迁户脱贫致富相适应的扶贫产业,就近就地开发就业岗位,引导搬迁群众从事种养殖加工、商贸物流、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旅游服务等,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后续发展有门路、转移就业有渠道、收入水平有提高、有稳定的社会保障,真正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大力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自治区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15个,规划总投资510亿元。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区累计开工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481个,占规划项目的82%,其中完工1679个,占开工项目的68%,累计落实产业扶贫资金337亿元,完成投资276亿元,投资完成率达82%,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近22万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如期实现脱贫,其中包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1.5万人,间接带动30多万名农牧民增收。

  与此同时,按照党中央关于精准脱贫、精准施策的工作要求,以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工作原则,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以贫困搬迁户创业就业为重点,制定实施增收措施,对有条件和培训意愿的搬迁户,充分考虑搬迁群众求职意向、创业意愿,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为工作目标,将常规培训与特殊定点培训相结合,各市地组织了保安、宾馆服务、建筑施工、车辆驾驶、手工艺品加工、竹编、藏鸡养殖、蔬菜种植、氆氇编织等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完成搬迁对象就业培训5.4万人,通过拓宽搬迁户就业渠道等方式实现转移就业。

  此外,充分调动搬迁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成立劳务输出公司,开展劳务派遣、劳务输出等工作,确保贫困搬迁户有业可就,实现脱贫致富。

  “政府给我们家分了一套房,还安排我参加培训,帮我在乡里的餐馆找了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家里的生活也好了不少。”昌都市丁青县觉恩乡金卡村村民阿旺措姆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受益者之一。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实现住房安全自然能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但更多的获得感源于贫困群众未来生计有着落,持续增收有门路。

  2016年以来,全区各市地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统筹考虑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培训与搬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做到安居与发展并重,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如今,广大农牧民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稳定就业,有了稳定收入,走上了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五、能融入、稳得住,共绘社区治理“同心圆”

  为了搞好管理,那曲市比如县南岸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党支部书记加错配合上级部门把南岸新区搬迁点划分为12个联户单位,由群众民主推荐12名联户长,帮助群众排解矛盾纠纷等。

  同时,对群众进行“四讲四爱”、感党恩、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配合派出所、警务站、镇综合办、扶贫办等部门做好治安、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每周五组织打扫卫生一次,保持搬迁点清洁卫生。

  易地扶贫搬迁以后,群众面对新环境自然也会出现很多新问题,如何推动易地扶贫安置点新型社区各类组织、部门、社会力量共促共融、互联互通?做好新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做好搬迁入住前生活方式适应性教育培训,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搬迁群众与当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帮助搬迁群众解决生活融入方面存在的困难。

  ——强化迁入地安置区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为搬迁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组织动员县乡干部与搬迁群众结对子,鼓励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积极开展生活融入、心理疏导、邻里互助、健康养老等服务工作。

  ——加强安置区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力量,加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工作,动员组织安置区内群众开展联防联控工作,指导基层村(居)组织加派护村队、治保会等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工作,加大对安置区社会面巡防,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法治教育和法治宣传,逐步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法治思维,提升搬迁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法律意识。

  ——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做好公民。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大力宣传身边勤劳致富先进典型,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改善、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鼓励搬迁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增收致富。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安置区倾斜,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开展新村(社区)文明创建,结合实际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和“示范安置新村(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脱贫致富模范搬迁户”等评选活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过程中,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非边境地区群众搬迁至边境地区定居,制定特殊优惠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边境地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着力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让边民安得下、守得住、能致富,确保边民富裕在边境、安心守边防。

  林芝市和日喀则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非边境地区贫困群众283户1323人向边境地区搬迁,既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又壮大了守土固边力量,筑牢了国家安全屏障。

  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如何让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加码,也让他们拥有更多信心和希望,主动融入当地生产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的幸福生活?增加就业、发展产业,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的一道重点难题。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自治区研究制定《西藏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切实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后续扶持力度,着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社会融入、拆旧复垦复绿、权益保障等各项工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融合提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意见》明确,到2020年,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效解决,能够享有与迁入地群众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就业帮扶得到强化,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到2025年,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收入逐步提高,能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实现“能发展、可致富”。

  在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次仁通过政府的统一培训获得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一个月有将近3000元的收入。不仅如此,他的妻子也在康乐新居合作社里工作,夫妻俩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的收入,这让次仁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以前在牧区,我们只能靠着不多的牲畜勉强维持温饱,一年到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子,也有了稳定的工作。我要努力工作,在保障自己生活的同时,帮助他人,回报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爱。”次仁说。

  只有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才能确保困难群众住得下,住得好,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机遇,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增加其致富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自治区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工作方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标准,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工作要求,针对不同安置方式,立足不同类型安置区资源禀赋,切实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后续扶持力度。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安置区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指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青稞、牦牛、奶牛、藏羊、藏猪、藏鸡、蔬菜、茶叶、藏药材、葡萄等10大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旅游文化扶贫产业。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采集加工,推动林下资源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引导安置区搬迁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建立“搬迁群众+经营主体+企业”或“搬迁群众+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业带动模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增收模式,确保搬迁群众与产业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群众参与到产业链中来,实现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多分享后续产业发展红利。

  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增收。各地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扶贫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以安置点为单元,将搬迁贫困劳动力纳入当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协调,积极拓展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努力实现有就业意愿并有就业能力的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至少有一人就业。

  站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西藏自治区党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一如既往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