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云南,蓝天碧水,生机盎然。
4年多来,发生在云南121个县(市、区),占全国搬迁总规模十分之一的迁徙巨变,镌刻在云南跨越发展的历史长河,更书写了我国减贫史上的“云南奇迹”。
怀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习近平总书记5年两次到云南考察调研,强调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
牢记嘱托、接续奋进,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把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新时代必须打赢的第一场硬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五个一批”和“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闯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一、挪穷窝谋出路
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云南,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成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的最大障碍。
搬,彻底斩断穷根,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搬,实现千百年来,少数民族同胞彻底摆脱贫困的夙愿;
搬,实现贫困地区跨越发展,与全国一道脱贫奔小康;
……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十三五”期间,云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总规模99.6万人,居全国第三;2019年,搬迁人口超过30万,年度任务全国最重;全省有19个万人以上安置点,其中,昭通卯家湾片区、靖安新区跨县安置规模居全国前两位。
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挪穷窝、拔穷根的治本之举。不仅是重建再造工程,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发展、社会重构、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科学谋划、全盘统筹。
“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选、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这七大问题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能力。云南决策层果断布局:科学谋划、整合资源、精准施策,确保科学、有序、高效实施搬迁。
“2020年云南将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云南省委书记掷地有声。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强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项目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项目建设,让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舒心。
立下愚公移山志,风雨无阻勇向前。云南省省委书记、省长以上率下亲自抓,分管省领导具体研究、具体落实,全面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组建了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协调小组、省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指挥部,全面履行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实施主体责任;全省上下以高度的政治担当,把易地扶贫搬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要求,坚持政策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精细设计政策体系,精准谋划工作举措,积极筹措搬迁资金,统筹推进搬迁工作。相继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以奖代补的工作方案》《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为易地扶贫搬迁筑牢政策基石。
同时,创新制定出台了加快“建”、着重“管”、严格“控”、确保“扶”的18项“硬核”措施,指向鲜明、逻辑清晰、支撑有力,形成了明确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路径,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群众搬得稳稳当当。
图为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六库镇新寨村丙舍坝桃源居安置区幼儿园
从美丽的怒江峡谷到壮阔的金沙江畔,跨越乌蒙山区和横断山脉,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作为建设方的云南建投集团战“疫”战“贫”“两不误”,84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陆续完工交付,30余万搬迁群众喜迁新居。
这是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强化顶层设计,以制度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搬迁群众住上“安心房”,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与委党组成员多次研究,精心谋划,省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指挥部按照党组要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推行EPC工程总承包制,新增搬迁90%以上的大型安置点由云南建投、中国建筑等国有大型企业建设,其中30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全部由国有大型企业承建,投入施工力量20多万人、施工机械2.4万台,有效保障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建设进度;与昆钢集团、云南建投分别签订建材供应协议和建设合作协议,按照“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要求,保障钢筋、水泥等主要建材“应保尽保”;建立和落实“月调度”“旬分析”“周通报”等制度,实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及时预警通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制定实施倒逼机制、“网格化”督导机制、“双点长”制、“蹲点驻守”等“四项机制”,严控质量和安全、严控建设成本、资金管理、问题整改和严肃执纪问责等“铁腕”措施,为易地扶贫搬迁筑牢坚强后盾。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云南在走稳安置房建设“第一步”的基础上,超前研究、及时谋划搬后“拔穷根、换穷业”的一揽子后续扶持政策措施,形成了“六化协同”帮扶体系,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按照“就近就便”“缺什么补什么”“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原则,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卫生院(所)、幼儿园、“一水两污”、活动场所、便民超市(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跟上,让搬迁群众入住之时便“一步到位”。
云南易地扶贫搬迁的这件大事,不仅与百万群众息息相关,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心。李克强总理专程到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安置点看望群众,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到昭通、怒江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进展,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深入泸水市大兴地镇、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贡山县独龙江乡等贫困乡村调研督促脱贫攻坚工作。
不仅如此,还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倾斜支持和帮助:截至2020年6月,下达云南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75.79亿元,资金规模全国第三;下达大型安置点教育、卫生“补短板”中央预算内投资11.1亿元、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6.03亿元,助力补齐大型进城安置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受益搬迁群众达36万人。
怒江大峡谷两山夹一江,重重大山像是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易地扶贫搬迁无疑是斩断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听说要搬出生活了50多年的老房子,家住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禾波村的傈僳族群众余文清有些犹豫不决,在驻村工作队员耐心讲解政策后,余文清打消了顾虑。得知部分村民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还有些不理解,他还积极协助村里和工作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并带头搬迁。
余文清仅是怒江州近10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代表。搬出世代居住的深山,住进宽敞明亮新房,这或许是祖祖辈辈难以想象的奢望,却将是子子孙孙的日常。沿着奔腾而下的怒江水、蜿蜒秀美的美丽公路,一处处崭新的安置点楼房林立,一批批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到新家园,开启幸福新生活。
经过云南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99.6万贫困群众有序迁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六类地区,搬迁安置实现“三个转变”:建房方式由“统规自建和统规联建”向“统规统建为主”转变,安置点由“点多散小”向“适度集中”转变,安置方式由“农村安置”向“城镇集中安置”转变。
二、建新区创新路
2019年隆冬,在滇东北乌蒙山深处飘飘落落的雪花中,欢天喜地的唢呐声时常在高山深谷中嘹亮地响起——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数以万计的搬迁群众兴高采烈地搬新家、住新房,喜迎美好新生活的到来。
12月18日上午,来自昭阳、镇雄、彝良、大关、永善等县区的首批986户4184名搬迁群众正式开始搬入全国最大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靖安新区,拉开靖安新区搬家入住序幕。
昭通市属于“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乌蒙山区”,是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六大片区之一,贫困发生率47%,让昭通成了扶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全市28个集中安置区,万人以上的有8个,其中两个在3.5万人以上,相当于新建了两个中等县城。
要在贫困程度深、搬迁难度大的昭通实施搬迁、再造新城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此,昭通市坚持“卡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的“四同步”原则,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改善“四篇文章”,实现城乡人口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2015年以来,全市有508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县摘帽、125.54万人摆脱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49%,2020年还将实现7个县区脱贫摘帽、624个贫困村出列、40.07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9年4月10日,一封特殊的来信让怒江上下为之沸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作为集“边疆、民族、直过、贫困”为一体的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一年时间内,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快速高效推进,所有安置点已建设完工,10.2万贫困群众进城入镇,开启新生活。
随着贫困群众陆续搬迁入住,如何安居乐业、稳定发展成为挂在怒江各级政府、扶贫干部心间的头等大事。通过组织全员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以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公益岗设置等方式,已有1.2万余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1.4万余人转移就业,实现户均1名劳动力就业目标。通过一系列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多的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深入推进,怒江山更绿,水更清,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的草果、花椒等绿色香料产业越发红火。
搬迁改变了群众生活,也深刻改变着城乡、产业和就业格局。昭通、怒江结合地方实际,拓宽思路谋发展、精准施策求实效,切实为搬迁群众谋福祉,易地扶贫搬迁已成为最显著的特征、最美丽的风景。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云南省委、省政府谋定而动,在全省组织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易地扶贫搬迁的“作战图”也更加明晰:上半年完成“安置住房100%完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入住、配套设施100%完工”目标。
号角吹响,脚步铿锵,云南省发展改革部门拿出攻坚决战的勇气、作风和姿态,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万人以上集中安置点是易地扶贫搬迁中的难中之难、艰中之艰,云南对这些安置点实行省级相关职能部门挂牌督战,集中火力攻克最后堡垒。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建立“分级、包片、驻点、全覆盖督导”制度和“点、县、片、面”四级督战机制,对会泽、丘北、澜沧、宣威、福贡5县(市)实行挂牌督战,对易地扶贫搬迁万人以上安置点实行“点长驻守督战”,对昭通、曲靖、怒江和红河南部、广南、澜沧四大重点地区实行“片长督战”,确保上半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下半年全面巩固脱贫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南还对集中安置点实施“以奖代补”。从2019年至2023年,每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进行奖补,目前,已投入1亿元资金对110个在为民服务、脱贫发展、平安稳定、和谐文明等方面成效突出的安置点典型实施“以奖代补”,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让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道“加试题”,云南及时研判、快速响应,一手抓搬迁安置区疫情防控,一手抓劳动力返岗、复工复产,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复苏,各地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扫尾工程建设,分级分类开启“搬家模式”,确保如期完成搬迁历史任务。在各方努力下,全省百万搬迁群众生活稳定,未发生1例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
如今,遍布云南省的283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活力渐现,见证着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新房灯火璀璨,指引着百万群众梦想照进现实。云岭大地上,轰轰烈烈的易地扶贫搬迁,托起了满满的幸福。
三、换穷业奔富路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新生活、新奋斗才刚刚开始,如何稳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做好“后半篇文章”,是对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巨大考验。
“搬迁群众从农民变为市民,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各级组织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做细做实,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云南省委书记的一席话被扶贫干部们重点写进了工作日志。
为做好近百万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工作,云南超前研究、及时谋划搬后“斩穷根、换穷业”的一揽子后续扶持政策措施,在充分衔接国家相关工作决策部署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政策保障体系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帮扶多元化、产业扶持市场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教育培训系统化的“六化协同”帮扶体系。2020年出台的《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提出了“稳得住”40条保障措施,从群众日常生活出发,进一步细化户籍迁移管理、房屋产权管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方面,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方案出台的同时,还针对20类70个方面200个具体问题,创新配套印发了《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指南》。
在云南省发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之际,工作方案的出台不仅是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一盘棋”的关键一步,更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提供了“作战图”,工作重点从搬迁为主转入以做好后续工作为主,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在搬迁的同时,为群众谋划好未来的生计与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千头万绪,一揽子政策要真正落实落细,还需责任到人、精准施策、重点突破。围绕国家13部委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25项措施,云南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指挥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17家省级责任部门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大分析研判、预警通报,促进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向重点地区、薄弱环节聚焦,靶向施策,巩固提升搬迁成效。
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与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曾经的山区贫困户变为城镇新市民,终结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住进新家园、新居所,正全方位融入新生活。然而,搬出来,没有了“一亩三分地”,今后靠什么生活?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
乐业才能安居,安居才能安心。只有让贫困群众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基础上,找到增收致富的途径,在就业岗位上施展一技之长,才能融入新环境、新生活,稳稳扎根“第二故乡”。
云南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安置点就业帮扶、社会治理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顶层设计。在各地安置点,重点在“有主导产业、有扶贫车间、有权益收益、有流转收益、有资产收益、有合作组织、有帮扶措施”上着力,确保每个安置点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辐射带动,至少建成1个扶贫车间,搬迁户至少加入1个经济合作组织;盘活搬出区“三块地”,整合迁入区各类资源,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搬迁对象至少有1份稳定的权益收益;按照“确保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的目标,持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开发等工作,让搬迁群众有活干、能增收;扎实推进有基层党组织、有群团组织、有活动阵地、有调解室(员)等“10个有”,培育核心价值、强化感恩教育、丰富活动载体、创建文明家庭、弘扬优秀传统,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和幸福感,树立文明进步、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良好风尚。目前,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建成扶贫车间1260个,建立就业服务站362个,全省47.64万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率达83.6%、就业率达79.34%,户均就业1.24人。
身处乌蒙山腹地的曲靖市会泽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8万余名贫困群众和随迁户喜迁新居,变身“新市民”。
走进安置点周边5500多亩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连绵起伏的蔬菜大棚蔚为壮观,整齐排列的蔬菜鲜嫩水灵,务工人员正在认真作业。为切实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会泽县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成立了扶贫开发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统筹全县产业扶贫组织化工作,产业扶贫基地可吸纳38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超过1.6万元。不仅如此,搬迁群众还能以自主创收、资产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收入,通过产业扶贫,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安置点草莓扶贫车间,上百位务工群众正忙着分拣草莓,其中年纪最长的仁芝芝已有94岁高龄。在家里闲不住的她听说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便迫不及待地报名了。在会泽县,这样的扶贫车间已有23家,吸纳1000多名贫困人员就近就业。目前,会泽县已基本实现搬迁群众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户均1人以上就业,实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入”。
在迪庆州维西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增规模县城安置点(康恩家园)居住着傈僳、藏、彝、白等11个少数民族共3000余人,2020年春节,这些来自6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搬迁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用歌声、舞姿欢庆乔迁之喜,感念党恩绵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面在这里生动展现。
“以前住在普乐村,那里山高坡陡,公路不通,生活太不方便了,现在搬了新家,娃娃上学不用接送,妈妈擅长傈绣,自己准备开个理发店,一家人一起赚钱,好日子还在后头!”傈僳族妇女余芳乐呵呵地说。维西县从搬迁群众需求出发,提前谋划后续扶持工作,在安置点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引入企业经营,吸纳安置点妇女家门口就业。
烧洋芋、绣鞋垫、包粽子……一顶顶排列整齐的红帐篷下,靖安新区搬迁群众摆起地摊,过起自给自足的小日子。“地摊经济”鼓了搬迁群众的腰包,让搬迁安置区焕发着无限生机。
这一切得益于昭通靖安新区想民所想,用心为民的创新之举。围绕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目标,昭通市靖安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抓组织、重服务、强治理、谋发展、优干群等措施,增强产业就业支撑,优化管理服务保障,让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全力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搬到新家后,我用自己做针线的手艺做些鞋垫、拖鞋和挂包来卖,每天收入100多元,从年后到现在已经卖了8000多元,能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心里实在太高兴了!”从永善县黄华镇搬来的钟大姐说。
四、闯出来的“奇迹”
4年时间,近百万人顺利搬迁告别贫困,这件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无疑是云南乃至中国减贫史上的壮丽一篇。
云岭大地,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写在青山绿水间,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日子”跃然眼前,开启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86.6万名贫困群众通过搬迁实现脱贫销号,贫困群众住进24.5万套新房;
安置点实现户均1人以上就业,群众收入和区域性消费逐渐增长;
招大引强助力企业入滇,拉动云南投资超过800亿元;
通过县城、乡村、产业园区安置,全省城镇化率提高近1.4个百分点;
复垦复绿近2万亩土地,5000余个地质灾害频发迁出地生态环境和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成为云南“十三五”时期促进贫困人口减贫、地方投资增长、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生态环境治理、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都市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是中国制度优势创造的奇迹,是云南创新探索、精准发力的智慧与担当,也是数万名云南党员干部众志成城、背水一战的热血与荣光。
越是贫困,安土重迁的思想越发根深蒂固,要从“不想搬”变为“主动搬”何其艰难。面对这项足以改变百万人命运的政治大考、能力大考,党员干部就是最坚实的依靠。
数不清的日夜颠倒、说不尽的风雨兼程,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指挥部领导干部们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在科学部署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做文章、在破解难点上求突破,为争取每一分扶贫资金拼尽全力,为每一个安置点大小事务操碎了心。
白天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于安置点,夜晚还要做总结、思考方向,这对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再难都要啃下‘硬骨头’,要给全省99.6万名易地搬迁贫困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这个铮铮誓言时刻铭记于心。
在怒江大峡谷,活跃着15支由1000余名有驻村经验、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基层干部组成的“背包队”,为了说服群众搬迁,他们背着被褥翻山越岭、驻村扎寨,在院坝座谈,在火塘夜话,一遍遍讲政策、一次次摆道理、一本本算收入账,最终解开了贫困群众的心结。
在东川红土地搬迁安置点,“点长”赖昱辉不知走破了多少双鞋,就像一个“大家长”,贫困户分房比谁都高兴,遇到问题冲在最前方,时刻将搬迁群众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冷暖挂在心上,唯独却忘了早已疲惫的自己和家的灯光。
在昭通乌蒙山区,10.7万名党员干部尽锐出战,挂钩帮扶到村到户,5000余名驻村工作队员、督导员下沉一线。他们中间有216对“父子兵”、1284对“夫妻档”,还有572名干部“轻伤不下火线”,用“全部脱贫一个不落,全面小康一个不少”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以真心换真情,以诚信换支持。近百万群众搬迁的背后,是一段段段守初心、担使命的党性历练,是一首首血与泪铸就的英雄赞歌。数万名云南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底、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中,用心血生命诠释了党的根本宗旨,用忠诚担当书写出决战贫困的时代传奇。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号角声声,时不我待。当前,云南正全力冲刺,向绝对贫困“堡垒”发起总攻。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离实现全面脱贫目标越来越近,云南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继续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持续激发干部群众不松劲、不停步的攻坚动力,夺取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确保云南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