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 > 地方巡礼

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十四 “蜀道难”走出便是“影入平羌江水流”——四川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03/03
来源:振兴司
[ 打印 ]

  5月春暖花开,生机盎然,迎着温柔的春风,网红“悬崖村”——凉山州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背起行囊,沿着“天梯”走下悬崖,奔向新生活。

  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楼房、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脸、一颗颗枝叶繁茂的绿树、一朵朵颜色鲜艳的花朵,灿烂的阳光照向川蜀大地上,1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山,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新房,开启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曾如此评价易地扶贫搬迁:“用5年的时间对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扶贫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实施如此规模、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

  而在四川,2012年年底有近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136万人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之地。作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四川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因此,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之仗,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项目市(州)、县(市、区)主体作用,以“四大片区”为主战场,以深度贫困地区为攻坚重点,上下联动,协同攻坚,奋力推进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四川省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搬出来:统筹全局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地处四川省大凉山腹地的田湾村距离县城75公里,山峦叠嶂、地形复杂,平均海拔2100米,自然气候条件恶劣,一年中有2/3的时间都属于雨雾天气。七个村民小组分散于陡坡深沟之中,不通公路、地质灾害频发、安全无保障的环境就是他们生活的家。即使交通不便、生活艰苦、配套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对于村民们来讲,“故土难离”早已根深蒂固,搬出大山依然是心里不容易迈过去的坎儿。

  为了让当地村民过上更有保障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加快推进田家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抓进度抢工期、抓落实亲参与、抓质量保成效、抓配套赢环境、抓入驻暖民心……如今,在这片占地面积84亩、总建筑面积16494.9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幢幢小洋房拔地而起,黄墙蓝瓦在绿树红花中格外好看。阳光正好,远处的山峰和田野也染上一层金色。据悉,该安置点会迎来六个村民小组185户767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72户279人,同步搬迁非贫困户113户488人。

  田家湾只是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一个缩影,凉山州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影响全省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

  在凉山州,还有很多“田家湾”们,为了让村民早日搬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凉山州解决制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推进中面临的关键突出问题。

  组建网上工作群,每天调度7个30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每半个月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开展专项督导,对凉山州进度滞后的5个县7个安置点进行全覆盖督导调研;定期召开会商会,分析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特别是2020年以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4次带队赴凉山州,深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地查看项目进展,调查了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情况和项目推进具体困难,与州、县以及施工企业共同会商、共同剖析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起研究解决措施和办法。

  2020年3月,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和4位分管负责同志带队的挂牌督战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专班,瞄准凉山州3月初在建的301个安置点,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把挂牌督战作为推进全面攻坚的关键举措,尽锐出战,坚决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全力冲锋。在工作专班的有力推动下,凉山州2020年在建的1.35万户6.98万人的住房建设任务已全部提前建设完成。

  自2016年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四川省有136万名居住在深山石山、边远高寒、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等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挪穷窝”。搬迁群众的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饮水、出行、用电、通讯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发展困难的目标。

  四川省在易地扶贫搬迁的道路上强化使命担当,锐意拼搏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7年4月,四川省顺利通过国家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成效考核,并作为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4个省份之一,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泸州市叙永县江门古寨安置点沙盘模型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在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展出。

  2017年9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四川省召开,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时任副总理汪洋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18年11月,达州市大竹县“双靠近三融合”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2019年4月,四川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国2018年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3个省份之一,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2020年5月,四川省顺利通过国家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成效考核,并作为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再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二、住进去:提前谋划

  背靠青山、面依河溪,占地23亩,共有25户贫困户和11户非贫困户的房屋分三层梯次而建,白墙绿瓦、绿树成荫。8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三米宽的小区道、一米宽的入户路,多彩压模混凝土路面,与灰瓦相映别具一格。房前屋后还有户均0.1亩的微菜园与面积达5亩的绿化带。这里便是可以与公园相媲美的中江县回龙镇沿河村红豆湾聚居点。

  令人满意的生活环境才能让从大山里搬出来的村民们在安置点安心住下来。2017年8月开始,沿河村村两委召开了几十次贫困户、村民代表会议,收集贫困户和群众上千条意见,才最终形成了红豆湾聚居点“统规自建”的修建方案。沿河村村支书邓文平说,要是分散修建需要土地60多亩,而且入户路、院坝修建成本更高。而统规自建和装修不仅节约土地,更节约成本。长年在外做装修的付议平是主动申请到聚居点落户的非贫困户,他家修建了125平方米的房屋。他说:“我算了笔账,村上实行统一内装修,水电气安装和内装修比自己买材料装修要便宜得多。”

  据了解,全村52户贫困户中有25户选择到聚居点,一人户五户相联,二人户三户相联,三人户两户相联,四人、五人户单独成栋,这种布局方式避免了建筑物单体孤立,看起来外观更加彰显大气。63岁的刘家福谈到,“如果一户25平方米单独修建,外观就像是一座小庙不安逸。几户在一起,房子好看不说,人多天天可以摆‘龙门阵’,晚上还能跳坝坝舞”。

  规范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常委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会、专题会、现场会、电视电话会研究部署,强化压力传导,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凝聚全省上下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攻坚合力。省领导带队深入县、乡、村开展以易地扶贫搬迁等为重点的多轮全覆盖蹲点督导,以上率下引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四川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同时,四川发展改革委按照全省脱贫攻坚“3+10+N”组合拳目标责任体系要求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及实施方案安排,结合各市(州)项目前期准备情况,提前编制年度专项实施方案,下发做好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及时研究出台《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推动各地及早谋划工作,合理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及早落实国家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决策部署。“十三五”以来,召开全省现场会3次、视频会7次、片区推进会12次,对全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重点地区、薄弱环节工作进行反复强调,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领会工作要领、明确工作要点,按照年度任务安排和时间节点要求,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形成了“抢抓争先、强力攻坚”的良好态势。

  在距离红豆湾聚居点400多公里外的高县文江老县城南郊约二里处,座落着一组颇具规模的现代小区,谈不上“高大上”,却也悠闲自在。小区里,绿树成萌,车辆停放有序;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三三两两的老人,优哉游哉……这里是投资了4000万元打造的宜宾最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高县文江镇蔬菜村集中安置区。

  “山里的人家,山外来住。山上的产业,山下来做。山顶的日子,山底来过。”得狼村的老李,下定决心要搬出大山,梦想和山外的农民一样过日子。精准扶贫战略之初,文江镇就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一并谋划、一体设计、一齐推进,按照“新市民+新产业+新模式”的思路,破解搬迁难题,果断将24个自然条件差的村的贫困群众集中进行安置。

  为实现村民从“不愿搬”到“我要搬”的转变,从概念提出到规划设计、项目建设、搬迁入住和日常管理,文江镇始终坚持让搬迁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充分参与“搬、建、管”各个环节。2018年8月,这个由村民参与全过程的小区建成入住,小区占地面积约48.4亩,共建成11栋6层住宅楼,搬迁贫困户229户557人。

  安置点的村民从原来的瓦板屋、土坯房和无构造柱的空心砖房搬进了钢筋混凝土梁柱的红砖房,从地质灾害频发的深沟陡坡迁到了选址科学、地质牢固的安置点,四川省为了使安置点村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无忧,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以来一直同步推进安置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6月,“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建、改建学校93所、幼儿园426所,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较好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新建、改建卫生院(所)2079个,大大提高了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缓解了搬迁贫困户缺医少药、看病难困难。同时还修建了村文化室、活动室等乡村公共活动场所2931个,强化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安置区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搬迁贫困户好习惯、好风气正逐渐养成,对将要开始的美好生活也充满期待。

  三、富起来:“稳”字当头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搬迁规模为115.82万人,占85.13%;片区外搬迁规模为20.23万人,占14.87%。建设集中安置点6334个,其中200人以下小型安置点6008个,200人以上、800人以下中型安置点293个,800人以上、3000人以下大型安置点23个,3000人以上、10000人以下特大型安置点9个,10000人以上超大型安置点1个。如此大规模的迁徙行动给四川省后续脱贫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我以前在成都打工,因家中父亲重病、母亲二级肢体残疾,都需要我回家照顾。但种地养不活一家人。帮扶单位推荐到天马玻璃厂上班,每月保底工资在3000元。加上土地也流转出去了,我就安安心心上班,下班就照顾母亲日常生活。现在住在明亮安全方便的易地扶贫搬迁房屋里,一年收入4万余元,感觉生活幸福得很啊!”谈及现在的生活,射洪市沱牌镇大舜村脱贫户何晓刚乐得合不拢嘴。

  告别“穷窝”后的巨大变化,让搬迁的群众体会到了生活的“甜”,搬进新家后更要“笑”对生活。想要结束靠天吃饭紧紧巴巴的日子,既要有房住又要有钱赚,当然要从转变安于现状的思想开始,从“等要靠”向主动致富转变。

  让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环境中搬出来,逐步实现安居梦,这是第一步。安居才能乐业,紧接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从生产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着手,让搬迁出来的贫困户实现有就业、能致富。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在搞好住房和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结余资金,在安置区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后续产业,例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有“活着的古镇”之称的尧坝古镇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是川南黔北地区商贸繁华的古驿站。合江县则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模式,将尧坝镇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成了文旅扶贫产业综合体——“尧坝驿”。依托紧邻尧坝古镇4A级景区的优势,充分挖掘尧坝镇驿站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将“尧坝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成具有川南特色民居的“水墨驿站”。同时让安置点具备劳动能力的200余名搬迁群众通过自主经营、担任景区保洁员、保安员、服务员以及生态产业园就业等,实现人人就业、户户增收。

  除了发展特色旅游业,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坚持困难群众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过上好日子,同步奔小康,就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比如大力实施技能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和鼓励创新创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乌蒙山片区乐山市沐川县高笋乡安坪村2014年列入四川省定“贫困村”,也是“后进村”,沐川县高笋乡党委书记师玉容骄傲地介绍了该村以让腰包“鼓”起来的“三大模式”配套产业。

  针对集体经济为零、主导产业尚无、农户发展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安坪村首先就采取了“党员+基地”的引领模式,这一边从乐山市司法局争取到了茵红李种苗款6万元,另一边组织党员同志和村组干部率先发展,带动了91户农户在2015年年底率先打造了300亩茵红李示范基地,1.8万株李树在2018年7月实现初步挂果投产,户均增收3000元。

  有了这300亩示范基地做基础,“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也在村里慢慢铺开。组织外出参观、参加夜校培训,农户发展积极性越来越高,李子园规模扩大至2000亩,农户产业覆盖率达90%,待正式投产后,人均增收4000元。同时丰富农产品品类,同步发展的有茶叶、小米椒、西瓜500亩,林下养殖土杂鸡2万只、生态猪600余头。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注册品牌商标,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实施订单销售,彻底解决乡亲们发展产业后顾之忧。

  不可忽视的还有一些贫困户存在老弱病残、缺失劳动力的现状,村里便采取“资产+收益”的扶贫模式,组织28户贫困户将12040只鸡苗委托向阳坪养鸡专业合作社集中代养,每年可分得红利36120元,户均1275元。同时,村集体产业扶持资金入股15万元到该合作社,两年分得红利3万元。

  四川省后续脱贫“稳”字当头。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立足资源禀赋条件,统筹考虑搬迁安置与脱贫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等6条脱贫路径,多措并举,促进搬迁脱贫。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管理的通知》,督促指导各地充分整合资源,因村因户因人细化落实好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后续扶持举措。

  与此同时,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还深入挖掘各地经验做法,总结推广易地扶贫搬迁系列典型案例23期,示范带动全省搬迁脱贫工作。扬长的同时也不忘补短,认真抓好大型安置点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组织申报,积极争取国家2.34亿元资金支持凉山州30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医院、学校等项目。

  据了解,截至2020年6月,四川省已发展特色农林业54万人,发展劳务经济31万人,就近就地就业10.5万人,发展现代服务业7.1万人,资产收益扶贫4.9万人,社会保障兜底16.6万人,其他方式11.9万人。

  四、付出:用“辛苦”换“幸福”

  村民们在安置点稳下来了,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前景越来越美好,而这一切都少不了每一个扶贫干部的付出,是他们用辛苦换来了贫困户们的幸福。

  2016年,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枪在汶水镇铜厂沟村打响。那一刻开始,34岁的彝族姑娘莫色华喜就把精准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妈妈去加班了。”这是莫色华喜的孩子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家中大小事务,她无暇打理;她没有时间陪伴和为孩子解忧;孩子生病她没有时间送医看护;奶奶生病住院,独自一人打点滴;她把一切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扶贫工作中,“决战决胜,一定要保证脱贫出列!”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为了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莫色华喜积极与领导沟通,协调对接县就业局,对贫困村建卡户开展普通话培训,扫除语言障碍;组织对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厨艺、挖掘机和压路机操作等技能培训,联系相关业务部门安置贫困搬迁家庭中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劳动力,并做实就业创业台账,让搬迁户实现稳定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了她们的“幸福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信息统计核对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组建四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红花、彭家山、铜厂沟、香樟坝四个安置点,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政策宣传、入户调查统计、送就业岗位上门等服务工作。“十三五”期间,汶水镇搬迁户累计劳务输出220人,其中,东西部劳务输出40人。

  事实上,在易地扶贫搬迁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像她一样的扶贫干部,默默无闻俯下身干实事,在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发改队伍的身影。

  由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组建的4个工作专班进驻凉山州各督战县后,主动放弃清明节、劳动节、周末等节假日休息时间,自觉克服高寒天气和恶劣自然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白天在现场核查,午餐在工地咸菜面包,晚上研究问题、撰写材料、部署工作,连续作战。期间,对301个在建安置点进行多轮全覆盖核查,向各县发出建议意见专报31期,组织参与推进会、调度会、联席会141次,协调组织援建工人6145人、大型机械96台(套),有效地解决了制约项目推进进度的关键突出问题。

  白天走村串户、夜里还要工作到凌晨是唐琴的工作常态,作为四川省蓬安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县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主任的女干部,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心系群众福祉,全身心投入,“5+2”“白加黑”成为常态,特别是“四年任务一年完成”的2016年几乎没有一个节假日。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同志的足迹走遍了全县2700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家门。

  她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研究员。自2016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她牵头制定《蓬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以及在全市率先出台的《蓬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流程图》《蓬安县易地扶贫搬迁软件资料清单》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文件,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她更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贴心人。母雪珍是蓬安县徐家镇陈家拱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家庭人口3人,2016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启动时,她丈夫正患严重白内障,由于家庭贫困程度深,等靠要思想严重,其上高中的儿子甚至一度产生放弃学业的想法。唐琴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到母雪珍家中,面对面聊政策,心连心拉家常,让她们充分了解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政策初衷,要先安居才能乐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唐琴的耐心开导终于解开了这一家人的心结,帮助他们树立起了脱贫信心,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如期开工,并于2016年年底顺利搬进了新房。2018年,母雪珍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现在还是村里的后备干部培养对象。丈夫白内障得到医治后外出务工,儿子于2019年考上了大学,一家人正在脱贫奔康路上大步迈进。现在母雪珍逢人就说:“共产党好!我屋头现在的好日子不是等靠要出来的,是靠共产党的好政策加油干出来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唐琴同志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的路上尽职尽责,全心为民聚力脱贫的激情与干劲已有所收获。目前,蓬安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后续脱贫发展工作正有序开展,搬迁群众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搬迁成效显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已经实现。

  四川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和搬迁规模位居第二的省份,“十三五”搬迁任务重、搬迁难度大,广大干部用滴水穿石的“辛苦指数”换来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党的“形象指数”,锤炼了一支特别讲政治、能担当、重实干的精兵强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中,广大干部与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激发了干部群众内心深处“跟党走”和“跟党干”的强烈愿望和激情,干部与群众更近了,群众对党的感情更深了。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