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福建省漳州市以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系统谋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聚焦信用主体培育、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融资服务、“信用+”场景拓展等关键环节,实现信用治理全链条提升。
一、全覆盖推动信用主体建设
(一)强化政务诚信建设。制定《关于建立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政府机构失信治理长效机制,对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村(居)委会“四类主体”实施联合监管,为常态化开展政务失信清理打好坚实基础。
(二)强化商务信用服务。打造“政府+行业协会商会+企业”信用共建体系,联合20家行业协会、商会建立诚信协作机制,引导行业履约践诺。2025年以来,评定A级纳税人9726家、评选“守合同重信用企业”880家。
(三)深化社会诚信建设。开展多样化宣传,在春节假期、“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重要时点开展各类征信宣传活动,受益群众超90万人次,提升社会组织和自然人信用意识,营造全社会珍视信用的良好氛围。
二、全过程推进信用监管落实
(一)事前精准防范,筑牢信用屏障。实施“信用承诺+容缺预审批”模式,归集信用承诺及履约信息773万余条,覆盖经营主体主动承诺、信用修复承诺等6种类型。将守信激励名单、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信息嵌入政务系统,实现审批环节全流程信用核查。
(二)事中分类监管,提升执法效能。在工程建设等20个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信用等级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深入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向信用风险较高的主体发送警示提醒短信10万余条,2024年全市按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抽查数占双随机抽查数的比例达94%。
(三)事后高效修复,重塑信用价值。打造“线上+线下”双轨修复渠道,创新开展信用修复手机短信“提醒办”,提升经营主体信用修复的便利度。2025年以来,共完成信用修复3502条,助力1055家企业重塑信用,修复及时率达到100%。
三、全要素助推信用融资服务
(一)搭建融资“信息金桥”。出台《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漳州站管理办法》,引入47家机构打造一站式“金融超市”,推出特色金融产品240个,注册企业超36万家,累计授信29804笔、金额1115.8亿元。
(二)完善融资预警体系。开发金融数据驾驶舱,与金融机构联合研发预授信模型,实现贷款额度自动测算。引入2家国有担保公司形成风险分担机制,累计担保超12亿元,有效发挥风险缓释作用。
(三)创新融资特色场景。打造“函易保”数字担保专区,服务企业8000余家,办理保函业务8.8万笔,释放现金保证金247亿元;建设“港航信易贷”线上服务专区,融合厦门港口局信用评价信息和漳州信用平台信用数据,实现跨区域信用数据共享和服务协同。
四、全方位拓宽信用应用领域
(一)深耕三农信用沃土,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构建涉农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发布涉农金融产品264个,促成融资对接3175笔,授信金额103.4亿元。创新“整村授信整村担保”、“见贷即保、批量担保”,发放贷款金额2438万元,担保费率平均下降44%。推动“紫·豚”、“梅·蚝”等特色产业信用评定,评定特色产业信用农户143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8家,发放优惠利率贷款7.6亿元,户均融资成本减少4024元。
(二)创设文化信用场景,打造城市经济“强磁场”。实施“诚信景区”品牌工程,培育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靖土楼“示范样板”,实现景区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1.1%、24.8%。推行餐饮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活动”和“文明诚信经营示范户评选活动”,创建诚信经营示范街9条。2025年以来,指导6家文旅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工作制度和消费无理由退货制度,加强游客权益保护。
(三)构建数字信用生态,跑出涉企服务“加速度”。推进一纸“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记录证明。搭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归集企业信用数据,推进政策智能匹配、智能提醒、智能兑现。截至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获得奖励补助资金总计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