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优化营商环境 > 地方动态

江苏南京:创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以信用监管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发布时间:2025/11/24
来源:法规司
[ 打印 ]

  江苏省南京市从制度创新、数据共享、信用监管、政务服务等多维度发力,系统推进“诚信南京”建设,持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提升政务诚信水平,不断规范失信惩戒与信用修复机制,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完善政务诚信机制,提升政府守信践诺水平

  始终将政务诚信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将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引领,明确政务诚信建设责任链条,建立健全政务信用信息归集、公示与应用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实现全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信用档案全覆盖,常态化归集司法判决、行政处罚、问责处理等政务失信信息,做到“应建档尽建档、应归集尽归集”。

  在多个重点领域深化政务诚信实践:在政府采购方面,实施全流程信用管理,强化责任回溯;在招标投标方面,强化信用风险防范,落实招标人信用承诺制度,避免企业重复提交材料;在招商引资方面,明确政策兑现责任,建立健全政策调整补偿机制;在政府债务方面,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专项债券项目平衡论证,强化统计诚信教育与承诺制度。

  二、构建法治化信用制度体系,规范失信惩戒与信用修复

  构建“1+4+N”制度体系,“1”是《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4”是“一目录四清单”(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守信激励措施清单、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惩戒豁免行为清单、公共信用信息事项清单),“N”是各区、各部门信用管理相关规定,实现了信用管理清单化、法治化、规范化。

  在失信惩戒方面,严格依据清单开展惩戒,杜绝“无依据惩戒”;建立守信激励和惩戒豁免清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彰显人文关怀,2025年以来,依法不予处罚案件同比增长61.8%,免罚金额8118万元;处罚案件数同比下降39.2%,处罚金额下降40.7%。

  在信用修复方面,创新“两书同达”机制,将行政处罚与信用修复指引同步送达;建设“不见面修复”系统,实现信用修复材料获取“全程在线,立等可取”,系统上线以来,累计帮助7873家企业完成信用信息修复9606条;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信用修复,提升修复效率;通过跨区域协调和上门服务,高效推进高频失信企业帮扶;开展信用修复专题培训与“信用惠企园区行”活动,提供面对面咨询与服务。

  三、深化信用监管创新,实施全生命周期精准监管

  积极探索构建贯穿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监管机制。事前,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在工程审批、职业资格等领域签订信用承诺书,累计归集信用承诺信息1329.3万条,南京市公安局创新推行“信用承诺—违诺告知—记录修复—风险预警”的闭环管理链条;事中,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领域推行“通用+专业”信用评价,对高信用企业降低抽查频次,对低信用企业加强监管,城管大数据平台创新“智慧执法+信用监管”,长江南京段海事违法行为下降28%,连续三年零等级事故;事后,强化联合奖惩与信用修复,推动“信用+双随机一公开”、“信用+行业监管”深度融合,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智能监管。

  2025年6月,印发《南京市工业领域经认定的经营者(AEO)制度试点实施方案》,726家工业企业获工业领域AEO制度首批试点企业资格。企业只需签署承诺书,即可享受工业领域AEO制度便利化监管服务。低风险事项原则上3年内免于现场检查;中风险事项原则上每年检查不超过1次。

  四、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

  建成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29.8亿条,实现省、市、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推动信用平台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信用领域的应用,提升信用预警、监管与服务能力。

  基于海量信用数据,积极推动信用应用场景便民惠企。一是省内率先试点推行有无违法记录证明替代,依托“信用南京”网站、“南京的我”微信小程序及“我的南京”APP三大数字化平台累计出具报告7981份,替代近20万次证明开具,节省企业大量时间与人力成本。二是推广“信易贷”助力融资,依托南京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银企对接提供精准信用支撑。平台注册授权企业已达12.8万家,累计帮助2.3万家企业成功融资超3920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推广“信易+电子保函”,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业务时,可以凭借自身良好信用申请电子保函,替代传统现金保证金,释放流动资金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该服务累计替代保证金160.1亿元,惠及企业近2万家,得到经营主体的广泛好评。四是广泛拓展“信易+”场景应用,推行“信用+养老”,“互助时间”平台创新互助养老模式;推行“信用+乡村振兴”,“三信”评定促进融资惠农;推行“信用+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员市(区)(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和常州市的溧阳市、金坛区)联合监管,打造区域一体化信用交通,探索开展信用修复服务异地协同办理,推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上台阶。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