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聚焦锂电池产品出口,强化制度创新合作,以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为抓手,围绕标准制定、通关提效、服务提升等三个方面,构建锂电池产品出口集成化服务体系,打造“锂”想通道,助力福建省90%以上的锂电池从厦门港出口,以更优口岸营商环境激发外贸新动能和产业发展活力。2025年1—8月,厦门港锂电池海运出口超2.8万标箱,创历史同期新高;福建锂电池出口总值872.3亿元,同比增长19%。
一、制度创新合作,制定海上运输标准
对标国际海运规则,发布《厦门港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运输安全技术指南》,破解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盲区和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效率不高等问题,推动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出口货值累计超90亿元。
(一)探索全链条清单式管理。针对超重、超大的储能集装箱海运需求,全面梳理各环节安全技术要求,实施储能集装箱海上运输环节清单式管理,全方位防范和降低海上运输作业风险。通过明确全链条参与单位的责任措施,促进储能集装箱海上安全运输标准和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衔接,为“生产—销售—运输”提供有效指导。
(二)创新认证检验方式。提出由检验机构对经改造后储能集装箱开展符合性认证检验,替代原有常规危险货物装箱的监装过程要求。新模式下,解决货物既为运输组件又是产品外壳包装的安全要求,在降低企业海运成本的同时,提升锂电池组产品“装箱”效率30%。
(三)推进法务体系完善。联合律协、仲裁、海事、保险等机构,聚焦货主、代理、承运人等企业需求,研究出台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运合同范本,规范货物运输、装卸过程中的风险处置和责任划分,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锂电池”海运链条中的规则话语权。
二、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检验通关效率
探索“‘单一窗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关企共同检验模式,确保锂电池产品符合国际规定要求的同时,有效压缩出口锂电池产品全流程时间。
(一)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将企业在货物生产包装过程中的高清图像与预甄别信息自动对比,经与合格库信息校验无异常的,可免于海关现场检验直接放行。该模式下,锂电池单批货物预约查检用时从约48小时压缩至30分钟以内,单家企业每年可节省成本超600万元。
(二)提升锂电池包装监管便利。推进证书适配电子签名签章模块应用,实现危包鉴定证书电子化。支持企业建立自检自控体系,对生产中锂电池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质量控制,由海关对企业的自检自控体系进行评估和监控,实现对出口锂电池货物包装性能“共同检验+周期抽检”,提高配套料件供应效率,压缩危包性能检验时长超50%。
(三)推行船舶智慧检疫便利模式。运用远程测温、信息采集等终端设备,在进境船舶开展远程船员体温检测、证书核查等工作,减少船舶非生产性损耗时间,实现“即靠即检”,每年预计节约船舶等待检疫作业时长超1000小时。2025年8月,厦门国际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停时位列全球第二。
三、提升服务能级,畅通物流节点功能
推广实施货物通关便利模式,全面提升进港前、作业中、进港后各环节作业服务能力,巩固拓展锂电池货物出口重要通道功能。
(一)进港前,创新包装审查“形式备案”。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向海关提前提交出口锂电池包装备案申请,海关在货物实际出口前,对提交的文件材料提前进行符合性审查,在实际出口该类型的包装时,简化审查手续,提升通关时间。
(二)作业中,推广便利通关模式。推行“提前报关+出口直装”模式,货物在运抵出口口岸监管场所前,企业即可提前向海关办理报关单申报手续,待货物运抵港口后,在海关监管下直接装运上船,确保特定危险货物冷藏箱出口全程“不落地”,提升通关效率。
(三)进港后,提升装卸作业能力。建成四个冷藏危险品货物堆场,堆存能力超13.2万标箱,满足锂电池常态化堆存。开展堆存、装卸等环节风险评估,推进解决码头堆场龙门吊作业关键技术难点,将出口锂电池产品最大重量负荷能力由35吨级突破至42吨级,提升物流全环节效率30%,节省企业前端成本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