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中小微跨境电商订单小、货物杂,主体小、资源少,路径少、通关繁等困难问题,浙江省金华市系统推进机制创新、资源整合、通道提效三方面改革创新,构建快速高效“跨境电商+”出海链路,有效提升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国际竞争力。2025年1—8月,全市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136.38亿元,同比增长18.86%。
一、创新集拼机制,破题“小订单”降本
(一)“联合集货”推动规模降本。创新“销售—物流—制造”联动集货模式,政府组织物流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产业带企业对接,规模化集中小批量、多批次货物统一运输配送,降低单个包裹运输成本。持续优化集拼作业流程,提供即时发货、全程追溯等服务,形成超1000家跨境物流企业参与的散货集拼跨境物流生态,为广大中小微主体提供“货运的价格、快递的服务”。
(二)“链式集成”推动服务降本。引导跨境物流企业对出口集装箱提供专业物流、报关、配送全托管服务,与买方分摊物流和关税成本,维持订单稳定性。同时,通过货物“化零为整”集拼报关方式,分摊集装箱运费、减少单次报关手续费,缩短仓储时间,降低综合成本。
(三)“查验前置”推动通关降本。针对拼箱出口货物查验耗时耗力的问题,持续迭代“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入仓货物实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并与海关系统实时交互,开展远程监管,实现发现违规即刻预警,有集装箱号即可触发查验,单票查验不影响箱内其他货物放行。改革后,通关效率提升26%,作业效率提高35%,综合成本下降10%。
二、破除资源壁垒,赋能“小主体”出海
(一)搭建“直联议价”数字平台。以义乌商城集团为主体,联合中远海、普洛斯,打造“智捷元港”数字化物流平台,突破传统航运资源“总代理—区域代理—终端代理”三级代理体系,整合中小物流企业舱位需求,直连航运公司总部议价,将低价优质舱位直供浙江金华市场,避免层层代理导致的用舱难、用舱贵。平台覆盖全球176家船公司、159个国家、715个港口,年服务出运量超10万标箱。
(二)推行“协会抱团”合作模式。引导行业协会抱团整合中小订单,与船公司直接合作,推动行业资源共享,为中小跨境电商提供稳定箱源和舱位保障。目前,跨境物流协会已与中远海、以星、合德等船公司达成合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三)创新“政府兜底”保障机制。政府以补贴形式推出运费险项目,推动费率从千分之三降至万分之五,单家企业赔额可达保费60倍,以“低费率+政策补贴”模式支持“跨境电商+集拼”出口,构建低门槛、广覆盖的风险保障体系,让企业放心接单、安心出货。
三、拓展多元通道,提速“小包裹”通达
(一)开辟“TIR+电商”陆运双向快车道。衔接国际公路运输(TIR运输)与跨境电商监管规则,落地“TIR+跨境电商”“一单到底”新模式。建立TIR运输“口岸+属地”海关协同机制,前移查验环节,减少中途开箱,实现公路运输“一次申报、门到门直达”。落地全国首票“TIR+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业务,突破“原状原路退运进境”限制,自由规划经济高效退运线路,时效较海运提升6倍,成本较空运下降25%。
(二)打造“中欧班列”精准时效产品群。成功构建“义新欧”“公共班列、快速班列、全程时刻表班列”差异化服务产品体系,针对跨境电商高时效要求,开行义乌—杜伊斯堡全程时刻表班列、义乌—塔什干国际快速班列,实现全程运输节点无缝衔接,保障始发、通关、终到时间精准可控,相比普通的中欧班列,时效提升25%左右。
(三)拓展“海铁快航”无缝衔接新通道。深化义乌陆港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推动关务、港务、船务功能向内陆港延伸,精准接轨义乌港务仓库和深水岸线,货物实现“不换箱”无缝衔接,开通长三角首条“义乌—宁波舟山港—威廉港”“义乌—宁波舟山港—迪拜港”海上快航专线,分别缩短货物在途时间10天、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