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太原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深入推动“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开展“7×24小时”全天候政务服务、建立“调解+保险”商事纠纷化解机制。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助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决策更规范
2019年,太原市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对决策动议及目录管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进一步细化,确保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依法。
为解决过境货车带来的交通拥堵、环保及安全问题,太原市启动绕城高速公路过境货运车辆分流管控方案的制定工作。由于牵扯企业、车主等利益方较多,此项工作被纳入重大行政决策,启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邀请了包括货车司机代表、企业代表、市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在内的150名代表召开座谈会,会上“火药味”十足,有代表甚至直接质疑此次分流管控的目的及将来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短短5天,近4200条意见建议通过网站、小程序、媒体等汇总上来。之后经过多轮专家论证、两个第三方团队评估、十几次易稿的方案被提交进行合法性审查,最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针对近年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太原近日又印发《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标准》,将过去的六大类事项细化为32小项,进一步明确了重大行政决策的界限,提高了可操作性。
办事更方便
天美杉杉奥特莱斯太原店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首个现代服务业落地项目,该项目仅用15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国有土地使用证等四证的办理,2022年上半年全面开工建设,11月7日主体结构封顶。
“这还得归功于太原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审批环节、细节的优化让企业腾出了更多精力,投入到建设和经营上去。”天美杉杉奥特莱斯太原项目开发负责人点赞道。
近年来,太原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项目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企为目标,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
“我们持续推动职权下放,近3年市一级承接取消下放行政职权59项,建立了集中审批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审管衔接机制。优化服务品质,97%的依申请办理事项实现‘只到一窗、一站办结’,首批501项社会类事项全程电子化‘不见面’办理,开创‘7×24小时’全天候、全景式政务服务,打通了‘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堵点痛点。”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与此同时,太原还全面启动“一枚印章管审批”,将260个事项整合为204个,减少审批事项56个,减少审批环节423个,减少申报材料近3000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平均压减65%,实现了新办企业登记业务“3.6小时办结”。
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政务改革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说:“在服务重大项目上,太原推出了‘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服务,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施范围从备案类项目扩大到核准类项目;持续扩大‘标准地’供应,将14项原由企业办理的事项改由政府无偿代办,创新打造建设项目办理‘太原效率’;实行投资项目‘全代办’,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
社会更和谐
2022年1月,太原民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室内。
一宗标的额为1.01亿元、涉及国有资产、合同外施工、历史遗留问题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顺利达成调解协议。之后,经过仲裁确认,矛盾纠纷得到完全化解。
一场耗时长达8年的商事争议在商事纠纷化解中心调解下仅用20天便达成调解协议,同时为企业节省了40多万元仲裁费用和100万元鉴定费用。
从2018年成立民营企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到2021年8月成立山西省第一家仲裁调解机构——太原仲裁委民商事调解中心,再到在105家商会建立调解组织或派驻商事调解员,向10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派驻商事调解员的双百工程。多年来,太原一直在创新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上深耕细作。
2022年,太原建立了“调解+保险”商事纠纷化解机制,正式推出“调解法律费用保险”,为参保企业提供商事调解法律服务。
“保险由太原市民营企业公共法律服务联合会统计确认参保企业并统一向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市分公司投保,被保险企业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纠纷后,可通过‘调解+保险’纠纷处理平台或向调解中心申请调解。”太原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民商事调解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目前,首批13600家企业已经办理投保相关手续,投保企业每年花费10元至30元保险金,即可申请调解标的额为10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的案件,同时获得2000元至4000元的调解费用补贴。
不限于商事矛盾纠纷化解,太原还聚焦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出台《太原市行政调解办法》,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制度,将基层问题、群众诉求“一网兜住”,从而让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