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营商环境改革,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涌现出一个词: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通俗而言就是“办事”。一个政府的办事窗口,是观察一个地方营商环境最直观的门面。办事效率的高与低、办事速度的快与慢,经常成为公众和企业评判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
公众和企业为什么这么关注政府办事的效率?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市场瞬息万变,只有快速反应,才能赢得先机。尤其是对佛山这样一个民营经济的集聚地来说,效率更是至关重要。
作为改革先锋,佛山高度重视办事效率问题。在历次改革中,行政审批改革都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掀起“自我革命”。
佛山是一座有着“首创精神”的城市:率先进行商事登记改革,破解企业“注册难”。如今企业进行商事登记平均仅需0.41天;创新推出“拿地即开工”改革,破解工程建设审批难;打造智慧政务,从同城办到湾区通到跨省办,企业和市民办事越来越方便。
但不可否认,佛山行政审批改革仍面临不少挑战,仍存在不少痛点、难点。
我们发现,部分事项的审批流程以及公众等待的时间仍比较长。比如,有企业反馈,在出让土地领域,办理仓库类项目比广州多出一个环节,审批时间多10个工作日;
另一个痛点是,部分好政策的扩散比较慢,还没有形成普惠的格局。比如,佛山率先在全国推出的“秒报秒批秒付”改革,但目前仅限于购车补贴和企业用电用气补贴等少数领域。
而部分领域的政策创新则仍存在着“空白”,影响了产业的成长力。比如,截至目前,佛山市级层面仍未就一些战略性产业,如集成电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但探讨佛山办事效率的快与慢,不能仅仅局限于如何优化“办事窗口”,更应该聚焦如何不会错过“时间窗口”。
在经济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区域发展百舸争流的大背景下,有时候,错过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风口,往往就会错过一个时代。
当前,世界正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对效率的提升更加迫切。
知名管理学家陈春花在《价值共生》一书中就指出,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已经不再是变化带来的,而是由变化的速度带来的。时间变短,不仅发生在科技创新领域,而且遍布所有产业,企业寿命、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争夺顾客的窗口时间都在缩短,这是企业在数字时代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也是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办事窗口可优化,时间窗口不等人。我们关注政府办事的效率,更关注政府改革的执行力。佛山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升到“一号改革工程”,既然是“一号改革”,那便不是小修小补,而必须是大开大合;那便不仅仅是对一个个“办事窗口”的技术性改善,更应是对一个个“时间窗口”的趋势性把握。这应该是“一号改革”的要义所在。
在佛山市禅城区市场监管局登记窗口,计划开办一家五金贸易公司的市民彭铁虎,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办好了营业执照,成为禅城区第20万名老板。“真没想到,开办企业如此方便。”彭铁虎说。
行政审批,是政府直接面对公众和企业的重要环节,一直被视为营商环境优化的重点领域。佛山历来重视行政审批改革,推出多项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改革措施。
从率先试水商事登记改革到全国率先上线运行24小时智能商事登记系统,从全省率先推出“证照联办”改革到“拿地即开工”改革,佛山行政审批速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佛山商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仅需0.41天,居全省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是一座以办事效率而赢得口碑、赢得信任的城市。效率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佛山还需赢得更多新的口碑,捍卫群众和企业对“改革之城”的认可与信任。
佛山市民正在办理商事登记。图源自佛山市市场监管局
尽管“拿地”才半年,但道氏氢能及新材料产业园、金意陶总部绿色家居产业园已在紧锣密鼓建设。
这两个位于禅城区南庄镇的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政府部门出具《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证件,前后仅花了不到60分钟的时间,开创佛山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以来的最快速度,实现“拿地即开工”。
这样的速度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一般工业项目从拿地到正式开工,按照常规审批流程,短则4个月,长则半年,有时甚至更久。这不仅会增大企业的资金压力,也会影响企业抓住发展的商机。
企业的“痛点”,就是政府的“焦点”。作为民营经济大市,佛山一直致力营造高效的政府服务,助力企业发展。企业在发展中遭遇的挑战,往往也会转化成为政府创新的动力。
为破除这个“痛点”,高明区于2019年率先启动“拿地即开工”改革,在省市区重点产业项目(不包括房地产项目)中,择优选取土地取得主体相对明确、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符合当地产业规划的项目进行试点,以“边审边批”、“先建后验”新模式,助力重点项目工程加速落地。去年,这项改革试点范围扩大为区内所有产业投资项目(房地产和商住、危险化学品项目除外),取消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的条件限制。
在高明试点基础上,南海紧随其后也启动“拿地即开工”改革。2020年5月5日,佛山(南海)万洋众创城在狮山镇动工。这是南海“拿地即开工”的首个项目。
佛山(南海)万洋众创城动工现场。李欣 摄
与高明做法不同,南海采用的是工程建设项目“模拟审批”。“模拟审批”充分了利用时间差。将土地使用权获取和方案审查从串联变并联实施,让项目提前1-2个月开展设计审查,大幅缩短项目从确定到开工的前期工作周期。
今年年初,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产业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这意味着,“拿地即开工”将成为一项普惠政策,让更多的投资者受益。
为进一步提升效率,佛山还积极探索“标准地”供应、“带项目方案”出让土地、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等措施。
去年,禅城区在全市范围内首次探索以告知承诺制核发施工许可证,对符合三个核心要件的试点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在这一新制度下,企业签订告知承诺书,承诺2个月内补齐用地手续,住建部门就可直接核发施工许可证,项目审批再次迎来“加速度”。
“拿地即开工”只是佛山行政审批改革提速的一个侧面。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城市,佛山历来重视行政审批改革,不断通过“简政放权”、流程再造等举措,提升审批速度,释放市场活力。
早在2012年4月,顺德区被批准成为全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率先简化商事登记手续,发出全省首个商事登记营业执照。
接过顺德改革的“接力棒”,禅城于2014年又在全国开先河,率先在行政审批领域推出“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按照“把简单带给群众和政府、把复杂留给信息技术”的理念,以标准化为起点,以信息共享、大数据为支撑,打造“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几乎在同一时间,南海区利用深厚的信息化基础,于2014年5月成立全国首个县区级数据统筹局,率先推出“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和“职权清单”,制定统一标准,公开办事流程,实行“无差别化审批”。
在区域探索的基础上,2017年12月16日,佛山市数字政府建设管理局正式揭牌,成为全省第一个经批复成立的、以数字政府建设为主要职责的地级市政府工作部门,拉开了佛山智慧政务的新序幕。
以此为契机,佛山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如上线运行24小时商事登记系统,在全国率先打造365天全天24小时不打烊的商事登记模式,让开办企业更便利。
但佛山的智慧政务并不局限于线上的拓展,而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去年以来,借助广泛存在的银行网点,顺德启动“门口办”改革,几乎“零成本”把政务服务办事入口送至距离市民家门口最近的地方。截至目前,“门口办”网点已增至225个网点,遍布全区10个镇(街道),基本实现全区205个村(社区)。
去年9月,南海又明确推出政务服务扁平化改革,在全国首推撤销区级服务大厅收件窗口,事项100%下沉镇街,让更多的事项实现就近办理。
截止目前,佛山商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仅需0.41天,居全省首位。市场准入门槛降低,让许多年轻人的创业梦想得以成真,新设立的市场主体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今年4月,佛山市场主体数量首破100万大关,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的地级市。
佛山市场主体数量已破100万大关。图源自佛山市市场监管局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员、信息的流动在不断加快,跨城、跨省、跨境办理又成为政务服务改革的新领域。
在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禅淼湾区通办人工智能柜台已经服务了多位港澳青年。今年3月,三水区委统战部联合禅城区委统战部共同推动首部禅淼湾区通办人工智能柜机落户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同步启动香港政务湾区通办项目。这标志着淼港澳在政务服务打通了跨境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之前并不知道到内地创业需要办理哪些手续,有了这一柜台后,可以简化办事程序和智能完成申办手续,效率提高了很多。”新点点科技(澳门)一人有限公司创办人陆创兴是三水人,他计划今年到佛山开设公司,看好湾区通办服务。
湾区通办,是佛山为进一步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而推出的创新服务,南海区“首吃螃蟹”。2019年5月,南海率先在香港铺设自助服务终端。香港市民在当地通过服务终端就能实现政务服务“跨境通办”。
事实上,身处广佛同城前沿阵地的南海,是一直走在政务服务改革前列。早在2014年底,南海、荔湾两区以“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为突破口,率先尝试广佛通办,开创国内跨市政务服务通办先河。
历经多年探索,南海不断扩大通办区域,与广州市荔湾、白云、花都、番禺、南沙等五区实现“自助终端+实体大厅”通办,与广州市全城及江门、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城市实现自助终端通办。
从跨市到跨境再到跨省,佛山行政审批服务的半径不断扩大。今年4月,佛山与北京市海淀区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两地的社保、企业登记注册、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可通过两地线上政务服务平台进行办理,实现企业和群众异地“一网通办、一次办成”。
有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佛山已与国内9地市实现“跨省通办”,率先与香港、澳门实现“跨境通办”,异地通办事项达到237项。
“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而佛山推动跨城政务通办能够直接优化营商环境,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极其不方便。”有网友在知乎网上发起讨论,“吐槽”佛山新实施的婚姻登记办理试点举措。今年元旦起,佛山推出一项新措施,在禅城、顺德、高明、三水区试点区实行区级集中办理婚姻登记,取消镇街婚姻登记办理点。
尽管有关部门表示,新举措可以解决群众不能跨区办理婚姻登记等问题,但却带来镇街居民不能就近办理婚姻登记新的“不便”。
让群众和企业高效、快捷办事,是衡量一个城市营商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尽管佛山在行政审批改革下了许多功夫,但佛山依然有不少“短板”需要进一步补齐。尤其是与先进标杆城市相比,佛山部分事项办起来仍比较慢,部分“好政策”的受惠面仍待扩散,更有甚至,部分领域的政策仍是“空白”,未能满足公众和企业的期待。
该网友是顺德区乐从人。按照新的规定,他和伴侣需自驾近一小时,才能到位于大良的顺德华侨城欢乐海岸,办理登记结婚。而在改革前,他们在乐从镇街办理点就能就近办理婚姻登记。
这是佛山市民“办事”不方便的一个侧面。多年来,虽然佛山在商事登记改革等事项进行了创新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梳理整个政府服务事项即可发现,部分事项的落实和执行仍有不到位的地方。
以电子证照为例。这是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早在2017年,佛山就率先进行了电子证照应用。但时至今日,电子证照推广速度仍较慢,应用率不高。不少市民反馈,办事仍需要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等纸质材料。
反观周边城市的改革,广州市电子证照系统已上线415种电子证照,涵盖居民身份证、结婚证、社保卡等30种个人高频证照以及营业执照、不动产权电子证书等20种法人高频证照,并推动26个部门的66个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发证用证对接,有效减少群众办事过程中纸质材料的提交。
“这从侧面说明了,在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方面,佛山仍存在政务服务系统和数据碎片化问题。”佛山市人大代表、广东金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泳谊认为,与上海、宁波等长三角标杆城市相比,佛山未能充分释放政务数据红利。
这种落地执行慢,还反映在工程建设审批领域。尽管佛山正在大力推动“拿地即开工”改革,但一般项目的推进速度也仍慢于广州。有关部门介绍,一个工程建设项目要开工,需要三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齐全。除了拿地即开工的项目外,一般项目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可一并进行设计方案审查,实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并联审批、电子化流转和颁发电子证照。目前佛山并联审批办理时限为7个工作日,比广州只需5个工作日慢了2天。
“好政策扩散慢”是佛山企业和市民对政府办事慢的另一个重要感受。
为加快政策资金兑现,去年佛山在全国首创“秒报秒批秒付”服务改革。购车市民只要登录佛山扶持通平台,系统将自动把身份信息与后台数据进行比对匹配,主动推送购车补贴“红包”,确认信息后即可一键“秒报”。平台将依托大数据比对结果,自动在线“秒批”,然后通过微信,实时将补贴资金拨到个人账户,实现“秒付”。
今年5月,在个人消费实现“秒付”的基础上,佛山再次推出企业扶持政策“秒付”改革。企业用电用气补贴“零材料、秒申报”服务,实现全程零材料、零跑腿。
佛山在全国首创“秒报秒批秒付”服务改革。图为企业代表体验用电用气补贴申请“零材料 秒申报”服务。王谦 摄
享受利好的企业和个人都称赞政府改革。这项利好的改革从今年起已扩散到更多领域,预计惠及企业8000家左右。但这一数据相比佛山超100万的市场主体, 也仍属于“极少数”。
调研发现,在企业关注的人才扶持领域,也存在“好政策”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作为一座制造业城市,佛山存在一个庞大的技工人才队伍。但纵观近年来佛山出台的各种人才优惠政策,更多是针对高学历人群,广大的技能型人才并未能享受有关政策利好。
尽管有不少制造业企业一直在呼吁要解决人才政策向技能人才覆盖的问题,但直到2019年,顺德区陈村镇才出台重点人才确认办法,首次将技能型人才优先认定为重点人才,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激励。
广东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坤对此拍手称赞。他坦言,公司有不少的硕士、博士人才已经纳入到上级人才扶持范围,但有20—30%的公司的员工,虽然条件上达不到上级要求,但同样是公司技术骨干,陈村出台人才新政可以覆盖到很大部分技能人才。
去年,佛山市印发《佛山市“广东技工”工程实施方案》,围绕技能产业、技工教育、职业培训、人才评价、工匠文化等方面,制定技能人才培育“20条”,为推动佛山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化、体系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这个政策出台,从市级层面回应了企业呼吁多年的技能人才扶持问题,
政策落实慢、扩散慢都是看得见的“痛点”,调查还发现,佛山营商环境优化仍存在另一个“难点”:部分领域前瞻性不足,政策创新存在“空白”,不利于形成新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与企业发展。
以人才为例,随着佛山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来到佛山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已成为佛山企业的引才新策略。但按照传统的人才政策,这些不在佛山固定工作的人,都不属于人才扶持政策的范畴。
“企业的人才来自深圳、上海甚至国外如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些人才未必都能享受顺德的人才政策。建议政府考虑给予规模以上企业一定的人才定义空间,为工业企业量身定做合适的人才政策。”佛山宏石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俞宏标说。
针对这种现象,不少地方都创新出台了柔性引才政策。但佛山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直到近期才出台了《佛山市柔性引才暂行办法》,提出对于“高精尖缺”人才,采用柔性引才引进为佛山市服务的,可给予最高50万元的补贴。
这种政策“空白”的情况也存在于新兴产业领域。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广受青睐,佛山部分区、镇都提出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计划,并打造了一批集聚区。为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吸引力,不少地方都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扶持办法。
但调研发现,目前只有在部分区域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佛山市级缺乏统一的举措。
杜蔚安是广东华美众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其所在的公司在禅城。他从事的研究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DNA检测试剂盒的国产化,在刑侦、司法领域的DNA鉴定、打拐和案件排查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我们希望禅城或者市一级能尽快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杜蔚安说。
一项政策出台的快与慢,表面看是改革的效率,背后看是改革的段位。佛山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既要有人有我优的“跟跑”,更要有人无我有的“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