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典型经验做法

畅通产供储销各环节 统筹保障供给提质量——福建省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21/07/15
来源:价格司
[ 打印 ]
  福建省特别是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属于“米袋子”“菜篮子”商品销区,粮食、猪肉等商品总体产不足需,蔬菜等商品存在季节性、结构性产需缺口,加之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面临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福建省各地市因地制宜完善调控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兼顾“调高”与“调低”、生产与流通,加强产供储销各环节的系统优化,统筹供给保障和质量提升,着力提高市场调控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一、保障生产能力,强化供给安全保障

  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为抓手,健全生产支持政策,统筹本地生产与外部供应,提升重要民生商品供给保障率。一是加强本地直控基地建设。注重加强本地直控基地建设,健全生产支持政策,切实提升主副食品自给水平。其中,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325家,猪肉、蔬菜、蛋品年上市总量可占全省城镇需求总量的20%以上。福州市依托规模企业建立市级副食品直控基地,年储备活体生猪10.8万头、年生产禽蛋2000万公斤、肉禽30万羽、蔬菜75万吨以上,对基地企业每年给予一定补贴,并要求应急保供时服从政府部门调度安排。二是推动外埠生产基地建设。对本地农业生产条件受限的地区,则通过发展外埠生产基地的方式加强定向补给。厦门市与龙岩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以贷款贴息方式支持国有企业夏商集团在龙岩市建设两个外埠生猪养殖基地,计划年出栏生猪近80万头,专供厦门市场;同时在龙岩市就近设立屠宰加工场,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实现两地互利双赢。

  二、健全流通体系,促进产销有机衔接

  着力畅通保供“最后一公里”,确保产品运得进、供得上,价格总体平稳。一是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福建省各地市基本都有一座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保障当地重要民生商品供应的“主动脉”,如福州市海峡批发市场由国有企业民天实业运营管理,蔬菜、水果供应量分别占全市的60%70%。二是依托协会和骨干企业促进产销对接。福建省注重发挥蔬菜供应链协会等产销联盟作用,加强蔬菜生产基地与重点商超、配送企业沟通协调。大型商超、电商企业主要农副产品实行农超对接、基地直采的供应模式,与合作社、生产基地签订合同约定年度供货量,价格多为随行就市或弹性价格。

  三、完善储备机制,增强调控能力

  一是因地制宜确定储备品种范围。厦门市建立副食品储备目录制度,储备品种包括粮油、猪肉、食糖、罐头、豆类、水产冻品等。二是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储备体系。福建省依托生猪养殖企业开展生猪活体储备,其中省本级储备规模保持在2万头左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另追加1万头;依托肉类加工、冷链仓储等企业落实冻猪肉储备1万吨以上。三是结合调控需要及时动态调整储备规模。修订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并经省政府同意,将冻肉储备调节工作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形成了生猪活体储备与冻肉储备相互补充、定期轮换的储备机制。同时督促各地在保持必要冻猪肉储备规模的同时,结合节日市场需求等情况,集中投放冻猪肉,切实发挥好储备肉的“压舱石”作用。厦门市2019年选择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期的生猪市场价格低点,将市级冻猪肉储备由2300吨增加至4000吨,可满足全市19天消费需求,成为全国率先超额完成冻猪肉储备任务的城市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时增加成品粮应急储备规模,可满足全市17天消费需求。

  四、强化部门协同,加强监测预测预警

  一是完善部门协同配合机制。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增设乡镇应急监测备用点,对粮油肉蛋菜等近70个品种价格进行监测,基本实现对重要民生商品的全覆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发改、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坚持每日一会商、每日一研判,及时沟通掌握生产、供应、流通等全产业链基本情况,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市场异动。厦门市建立由发展改革、商务、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统计和夏商集团等单位共同参与的价格调控工作机制,定期会商,并建立统一的工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建立价格异动协商机制。福州市建立主要副食品价格异动协商机制,当蔬菜、猪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出现异动时,由商务部门牵头与指定的副食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协商,确定协商批发价和协商零售价。批发企业须按协商批发价向零售企业供货,进销差价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零售企业按不高于协商零售价销售。三是及时快速反应,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督促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应急调控机制等,切实防范和减少价格异动事件及其影响。注重发挥“菜篮子”基地应急保障和批发市场主渠道作用,遇市场供应趋紧、价格异常波动等情况,立即加强本地生产供应、组织外埠货源调运,切实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五、完善价格保险,稳定民生商品生产

  福建省积极探索推进蔬菜、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当蔬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猪粮比低于约定水平时,对投保农户进行赔付。通过对生产者“托底保本”,有效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民增产增收的信心。保费由农户自缴50%,省级财政补贴30%,市县两级财政补贴不低于20%,同时规定对长期投保农户适当下浮保险费率。部分地区结合实际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厦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202026月种植且全部投保的棚内蔬菜,保费补贴由50%提升到90%;龙岩上杭将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保费补贴由50%提升到80%

  六、完善平价商店运行模式

  福建省先后于2012年、2017两次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修订平价商店管理办法,平价商店建设经历了从“量”到“质”转变的探索过程,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模式。在遇到物价上涨、自然灾害以及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等重要时段,平价商店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是各级政府稳价控价的重要抓手之一,更是一项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一是在建设数量和区域分布方面,目前福建省共有平价商店512家,分布在全省九市一区。其中,厦门、泉州平价商店数量超过100家。二是在启动设置方面,大多采取“触发条件及时启动、重大活动区域启动、传统节日统一启动”的方式。福州实行常态化平价销售运行模式,除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外,在价格平稳时期也进行平价销售。三是在运营模式方面,按照“先控后补”原则,采取政府直接差价补贴、租金补贴等方式进行平价销售,蔬果类以同类市场均价15%左右幅度给予补贴,粮油、肉类、蛋品类以同类市场均价5%左右幅度给予补贴。南平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严格管理规范运作、政府直补差率控制、供应品种动态更新、远程监控微信监管、销补数据系统管理、权责清晰激活动力”的管理模式;泉州在平价店内设置视频监控,实时查验平价商品价格和质量;莆田研发了平价商店数据传输系统,实时传输平价商品销售信息;漳州委托招投标公司公开向全社会遴选,并通过专家评分确定平价商店销售点。

  七、保供稳价资金保障

  近年来,福建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价格监测专项经费600万元左右,用于价格监测与民生信息发布工作,其中转移支付市县约530万元,留存省本级使用约70万元。自省价格调节基金停征后,各级平价商店运营所需资金,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由当地发改部门向财政部门申请列入当年预算后予以开支。冻猪肉收储投放、价格临时补贴发放等工作所需资金,根据具体职责分工,由相关单位向财政申请。如厦门市将用于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的资金按职责分工纳入相关部门预算,每年在商务部门预算中安排主要副食品供应保障资金,专项用于加强批发市场管理建设,鼓励和支持规模企业增加主要副食品调运和供应。2020年、2021年厦门市分别安排主要副食品(肉、菜)供应保障资金2610万元、1800万元,专款专用,确保了重点时段全市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八、正面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

  搭建“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信息发布平台,依托“福建价格监测”“福建民生价格信息网”及《人民日报数字福建》等渠道,定期发布重要商品价格行情,正面宣传政府保供稳价工作成效,合理引导市场消费预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春节等重要时段,组织保供稳价骨干企业发起保供稳价联合倡议,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同时加强价格舆情监测,今年春节期间每日收集网络价格舆情,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负面舆情,做到及时、及早、主动发声。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