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单位典型经验做法 > 工作动态

研究观点:推动两业融合发展需找好政策发力点

发布时间:2022/03/17
来源:《全球化》期刊
[ 打印 ]

  日前,国经中心《全球化》刊发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建议》,提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正处于高速融合的阶段,但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创新应用程度、区域差异、配套政策、融合主体和人才支撑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研究解决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政策发力点。

  一、聚焦重点融合领域构建精准扶持政策工具箱

  结合我国的产业基础和全球的竞争环境围绕能够体现创新应用发展方向和未来需求变动趋势的重点领域在财税政策、引导基金、用工用地、标准建设、规划协调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有利于融合发展的政策工具箱是政府在政策层面亟需落实的首要问题。2019年出台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已经确定了十大融合领域内容涉及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制造、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互联网+、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新能源生产使用、重点消费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在具体的阐述中又突出了智能化、平台化和衍生化的融合创新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未来在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工作时仍然要重视各地自身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融合实践灵活推广融合发展经验

  做好区域规划,协调发展关系

  两业融合发展战略纳入各个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划编制之中并坚持多规合一以保证不同类型的规划都能对两业融合加以重视。结合各地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特征从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角度重点分析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情况明确技术创新应用为代表的先进性和现代化发展方向区分出待转型的区域、升级中的区域与先进或现代产业区域推动区域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融合方面的区域整合能力。协调好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关系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资源整合、产业链拓展和服务功能辐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扶持与培育覆盖面大、兼容性强的共享服务平台鼓励不同层级和不同区域间的平台信息共享。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区域性生产服务网络与产业生态圈有机统筹发展关系通过放大协同效应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制造与服务的互促共进。

  三、建立有利于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优化政策体系

  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以服务两业融合发展需要为目的捋顺工作流程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明确产业融合交叉行业的市场准入规则明确监管机制降低准入门槛避免过度干预构建支持产业融合的宽松政策环境。加快统计评价、产权保护、信用建设、招投标管理、资质与认证等领域的改革进程。优化两业融合相关的政策体系向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导的融合创新业态倾斜将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用地调整、奖励配套等政策灵活运用到适合本地发展的重点融合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融合发展引导基金灵活设置申请标准。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条件为辖区内的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常态化的两业融合咨询与培训服务为有融合需要的企业争取资源、提供便利。

  四、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激活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通过扶持培育、引资新建、大众创业等多种方式培育多元化的融合发展主体将扶持与服务落到实处。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的引领及支撑效应从创新应用、经营模式、品牌建设、经典项目等方面为行业内企业的融合实践探索可行路径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和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灵活创新的优势支持企业通过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协作配套等方式开展业务上的合作与融合提升平台型企业的资源整合效能鼓励其拓展服务范围与服务深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特长优势促进有利于两业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落地支持行业协会围绕两业融合开展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强化技术研发应用、市场咨询研究、经营管理创新、产品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以及配套的法律、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在全球范围内锻炼企业的融合创新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支持先进产品与现代服务的出口重塑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的品牌形象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

  五、加强融合人才体系建设,储备优质人力资本

  引进和培养既有融合视野又具有跨行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大行业管理人才与技术创新人才的储备力度探索基层管理人员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订单教育与精准培训机制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定向培养两业融合发展紧缺的各类人才。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融合型企业培养和储备自身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突破现有的人才管理评价制度探索灵活的人才管理方式。探索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技能培训与人才交流合作长效机制。鼓励地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发展战略制定对接需求的优惠政策。在吸引力较弱、引人留人困难的地区需要改变传统思路以实用为目标多加重视对地方年轻人的培训、培养与扶持。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