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作为国家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以创新驱动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0亿元,增长7.5%,规上工业总产值2818亿元,增长10.8%,服务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7%,位居全国百强县第16位、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第11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7位。
一、一业一策,塑造两业转型提升新路径
聚焦千亿时尚产业,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皮革产业打造皮革城物流平台,引进国家皮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检测检验机构,培育形成“时尚潮城”电商产业基地。家纺城围绕供应链云服务平台,实现面料生产企业、成品窗帘运营商、成品窗帘门店、成品窗帘加工企业网络协同。经编产业建成物产经编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提供集中采购、供应链金融仓储中心、出口整合等服务。聚焦光伏新能源产业,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推动光伏龙头企业建立从研发到试制再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打造协同共生型“链主工厂,创新形成“专业评估+EPC总承包”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模式,打造集电站检测评估、运维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供应商。聚焦泛半导体产业,打造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立上海—海宁创新中心、杭州网新和武汉飞地孵化器,打造创新传送带。
二、四链融合,打造两业内生动力新引擎
推动创新链协同共享。搭建海宁市重点企业首席技术官联盟,联通企业、技术攻关、高校院所等多方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协同体系。在嘉兴率先搭建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库,总价值超2亿元。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共建海宁市技术转移中心,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6项。推动人才链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潮城精英引领计划”和“千博计划”,打造“潮起东方 赢在海宁”创业大赛品牌,推动“潮乡特支人才”评价扩面,引育各级领军人才111名,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成立集成电路、时尚产业、新材料等8个产教融合联盟。强化产业链用地保障。规范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对于创新性业态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工业用地,采用灵活方式供地,建立创新型产业差别化地价管理制度,破解一般工业配套用房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地上总建筑面积15%的制约问题。推动资金链精准高效。与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共同发起建设“海宁鹃湖科技板”,设立科创金融联合创新中心,为海宁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赋能。
三、创新机制,营造两业融合发展新生态
完善顶层设计,成立两业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出台《海宁市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修订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从有效投入、科技创新、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指引。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需求,实施创业服务“一类事”改革。聚焦知识产权保护,成立中国海宁(纺织服装与家居)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和时尚产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聚焦项目周期长、投产慢等堵点痛点,在全省率先推出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和分期分幢分层验收制度,平均提前3个月投入使用。打造试点示范,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引领作用,成立海宁国际合作教育发展办公室、人才科创集团,建设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鹃湖启真创新港孵化器、“牛津远航·中英鹃湖科创中心”,创新形成“教科人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并获省改革突破奖银奖。
四、积极探索,逐步形成特色业态模式
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应用。经编产业大脑入选省第二批工业领域细分行业大脑试点,3家企业成功创建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级云上企业3家、省级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1家。柔性化定制服务逐步推广。推动时尚企业开展小规模个性化定制,实现定制设备模块化、远程“云安装”。诊断服务有力支撑。建设“海宁市制造企业数字化档案库”和“数字化改造服务平台”,引进落户数字化服务商12家,实现规上制造企业数字化线上线下诊断全覆盖。综合生产性服务平台成效突显。皮革城打造了皮革毛皮原辅料展和皮革裘皮时装展两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展会,成为海宁首个超百亿电商基地。家纺城成为“全国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示范市场”。形成产业供应链新生态。物产经编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累计服务经编企业1200家,周转融资近120亿元,为中小企业授信超3亿元,被评为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