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单位典型经验做法 > 试点区域

探索两业融合新模式 拓展优势产业发展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3/08/10
来源:《两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打印 ]

  近年来,我国两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趋势不断增强,许多地区、行业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辽宁沈阳铁西区上海金山区浙江嘉兴海宁市区域,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简称两业融合)试点区域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智能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优势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凸显试点区域两业融合发展的成效。

  一、辽宁沈阳铁西区:培育融合发展业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环节延伸

  从远程运维服务、集成总承包服务、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企业各级研发机构建设等五大方面入手推动区域制造业企业延伸拓展服务环节。围绕制造业共性需求加快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鼓励老字号企业建设远程运维平台及专家系统实现装备企业由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支持企业由装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支持整机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用户提供总集成和全生命周期总承包服务承接制造+服务的交钥匙总承包工程。

  融合发展服务四要素推动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

  依托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提供采购执行、销售执行、供应商库存管理等供应链服务全力推进沈阳中关村创新大厦、工业互联网大厦、亿达智慧科技城、中南高科智慧谷、工业互联网永久会址等一批科创平台建设加快中国人力资源产业园人才基地建设建立灵活用工平台、人才市场运作平台、人才测评服务平台、数字化综合人才培养服务平台等四个平台打造制造业人才储备库完善和加强辽宁股权交易中心铁西运营中心的服务能力大力引进产业基金和优质股权投资机构入驻推动现有基金实质化运营。

  瞄准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两业融合衍生产业发展

  通过做强工业遗存文化园区铁西区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平台和全域品牌IP形象工程不断培育壮大工业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场景应用全力构建设备、网络、平台、软件、应用、安全的产业发展链条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产业通过加强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合作培育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和品牌推进机器人智慧化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上海金山区:做强新型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化

  持续做强新型产业体系

  突出集群发展理念重点打造具备产业比较优势、制造服务交互融合、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4个重点产业集群。做精做深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高端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打造全国绿色高端涂料产业高地。做大做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无人航空器及民用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及控制装备、智能成套设备等领域。做新做活生命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医护美容等领域打造上海化学药研发外包服务示范基地和上海生命健康产业重要承载区。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把握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五型经济”的特点以“数字服务、创新服务、集成服务、总部经济”为重点发展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数字服务重点发展数据服务、智能制造服务、信息服务、产业电商提升数字经济的赋能渗透力。创新服务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提升创新转移转化的专业服务力。集成服务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链式掌控力。总部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型总部和功能型总部等提升产业发展的头部引领力。

  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化

  加快招商积蓄新动能。加强招商统筹聚焦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政策、人才、金融等保障加大对引领性强、投入产出高的产业链上下游重大项目的招引进一步稳链、固链、强链、补链、延链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经济小区特色化招商、专业化服务、实体化运作促进注册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完善项目准入、推进机制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全流程跟踪、全程化服务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加大招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复合型招商人才队伍。着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形成低效产业用地清单实施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对优质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低效产业用地、闲置工业厂房综合治理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开展综合执法。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规范引导低效产业用地权利人自主退出低效产业项目鼓励采取整体转型、零星转型、节余土地分割转让、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减量化、土地收储等方式盘活退出。鼓励优质企业优先利用低效产业用地对低效产业用地转接项目实行产业优先准入。

  不断提升科创、数智赋能水平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区域发展的“最大增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金山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小巨人”企支持更多企业加快上市步伐。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让创新创业的活力进一步释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智能升级实施设备、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提升打造数字车间、无人工厂。积极引入元宇宙经济企业培育新赛道。深入实施“工赋金山”行动加强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建设打造8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软件产业发展加快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创新加快创建成为市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向全渠道运营商、供应链服务商、新零售企业转型推动直播平台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三、浙江嘉兴海宁市:“数字+创新”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以数字为依托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是数字引领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积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平台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进以“四朵云”云设计、云制造、云管理、云运维为基础的海宁“时尚大脑”建设深度参与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构建以时尚码为核心的多场景应用体系。二是因产制宜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以智能化改造为突破口打造强劲“智造”引擎分行业、分区域、分重点精准推进智能化改造。建立完善海宁新智造企业库发布《海宁市时尚产业“智能制造”重点鼓励设备目录》。成立海宁市智造企业服务中心组织行业、区域和特定环节智能化改造沙龙。围绕特色产业领域瞄准重点产业关键工艺环节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化改造典型样板。三是创新思维搭建“技改产品技术超市”。针对各企业面临的个性问题深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服务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探索成立“技改产品技术超市”为有意向企业免费提供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服务提供精细型改造指导。建立分行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技术支撑体系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学者深入剖析行业现状、改造难点、改造目标和改造路径。

  以服务为导向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

  一是打造时尚产业新标杆。加快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保持海宁时尚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设计端通过“本地培育+优质引进”为中小企业提供点对点的设计服务加强设计版权保护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制造端不断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建立产业新智造体系销售端强化与阿里巴巴、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的合作进行摄影、直播等专业化培训培育电商人才服务端推广采购、测量、安装、维护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实现方案供应商新突破。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提升业务的同时不断向上下游服务领域延伸。以向综合型企业战略转型为契机按照打造全球一体化方案供应商的要求从业务流程智能化和车间生产智能化两方面打造高效智能制造体系实现智能制造、多地协同、大规模精益化生产制造。积极探索产品服务新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三是构建供应链服务新生态。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依托“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思维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服务管理串联起产业上下游及各相关方构筑产业新生态。以采购、物流和金融为抓手以帮助企业解决产供销各种需求为核心落实好各种服务功能的搭建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解决融资问题。

  以创新为引领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是创新驱动为两业融合注入活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投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深化省级皮革、经编、家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检验检测认证平台为打造两业融合新发展格局提供创新动力。二是产教融合为两业融合激发潜力。依托辖区内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等高校优势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完善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订单班”“工学交替”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三是低碳发展为两业融合提供助力。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挂牌成立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和绿色低碳工业园建设示范区启动“光伏+储能”项目建设将分布式电源等15类资源纳入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统一调控为两业融合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