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红色旅游典型案例和精品线路 > 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讲好红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 ——吉林省汪清县红日村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一棵伫立在村中的百年老树、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式天主教堂……红日村这片红色热土,见证了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提出“旅游兴州”战略,汪清县委出台了《关于抓党建促红色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将红日村的英雄人物、历史文物、遗迹遗址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促红色文化、撬动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全力将红日村建设成为具有“汪清故事、汪清印象”的红色文化旅游村,打造出延边的“小延安”。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这是诗人贺敬之对革命热土——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高度概括,位于延边州的汪清县更是素有“延边井冈山”之称。

  汪清县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满特委机关所在地、重要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县域内留存的历史遗址遗迹有300多处。大兴沟镇红日村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多民族混居村,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红色历史底蕴深厚。这里曾是中共汪清县委和中共蛤蟆塘区委驻地。

  在抗战时期,红日村常住有700多户,3000多人,是延边地区人口较多的村之一,也是汪清县抗日群众基础较好、地下党最为活跃、武装斗争最为核心的地区,涌现出中共汪清县第二任县委书记金相和,以及李光、金银植、金哲等300多名革命英烈。当年悬挂金相和烈士头颅的百年老榆树依然屹立于村中央,老百姓自编的歌曲《十唱金相和》至今仍广为传唱。还有在红日村出生的朝鲜族抗联女战士金伯文,13岁参加革命,后与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结为伉俪,他们的革命故事和由李兆麟将军创作的《露营之歌》流传至今。

  近年来,汪清县坚持用足用活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红日村实际,打造了以“两馆一园一居一校”为主体的全州唯一的村级现场教学基地。2017年,汪清县委对金相和烈士陵园进行了水泥路面硬化,对烈士陵园周边进行了绿化,安装了铁艺大门加以保护。同时,将红日村旧村部进行改造,改建成了以金相和烈士的生平和大兴沟地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红日村党性教育馆;按照30年代朝鲜族民房样式,复建了抗联女战士金伯文故居;将近百年历史德式建筑教堂有效利用,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作为村史馆对外开放。

  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上,红日村加快游园广场、道路、边沟、栅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度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发挥村保洁员的作用,不断改善村屯环境卫生状况,为游客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

  如今,鲜有人知的红日村红色遗址遗迹在汪清县委的开发与保护下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红日村乡村旅游注入全新的“红色动能”。

  创建红色教学体系 打造红色教育“汪清模式”

  红日村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实行“旅游+教育”模式,广泛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将目标群体锁定在党政机关和大中小学校,开设教育课程、增设体验项目,适应客户需求,切实把红色基因融入更多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精神血脉之中,使党性教育真正活了起来。

  搭建红色文化平台,打造可看、可听、可感,入情、入脑、入心的红色教育。红日村将红色基因与党性教育深度结合,牢牢把握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主线,在新建成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内开设党课讲堂,开发了理论教学、互动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拓展训练等课程,以“看、听、感、论”为主要脉络,把再现革命情景、熏陶党性修养、拷问自我品格、熔炼团队精神等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断增强红色视听的吸引力、冲击力和感染力。

  开辟了农村红色教育新阵地,乡村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更加凸显。汪清县将红日村作为继第一条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路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之后的第二条红色教育路线,积极组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团体等进行党性教育、党课培训,积极承接吉林省级厅处级干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展“重走抗联路、重温抗联情”教育体验活动,红日村红色教育功能得到有效挖掘。

  一位学员在留言簿上满含深情地写下“参观之后,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抗联英雄彰显的坚贞不屈精神,激励我们年轻党员更加努力地工作,完成好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汪清县关工委将红日村作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实践课堂,组织全县中小学校学生到红日村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不少学生参观后写下“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热爱祖国、热爱党”等留言。

  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红日村充分利用“红”“绿”交相辉映的特色资源,将“四同教育”和象帽舞民俗展演融入“红日游”,精心设计“红日饭”,食材采用当地农民种植的绿色蔬菜、自家养殖的土鸡,吸引了大批学员和游客前来观光学习,带动了民宿业和餐饮业发展。红日村红色旅游的开发,不仅弘扬了抗联精神,推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还有效地促进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红日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创新驱动优势转化为红色旅游发展优势,培育和催生红色旅游发展的强劲引擎。

  自开发红色旅游以来,红日村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打响名气,先后承接吉林省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吉林省管干部进修班、吉林省委组织部重点高校选调生班等培训班次130余期,教育培训学员6200余名,游客10000余人。其中,2019年7月为红色教育培训高峰期,单日最高接待260余人,当月最高接待量3000余人。村干部吴芳从中看到了商机,带领贫困户将自家的有机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给学员和游客,短短3个月销售额就达到了3万元。学员们在红日村开展的“四同教育”活动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了以游促商、以游富农。

  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精气神提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在红色旅游的引领和带动下,红日村村集体经济同比增收15万余元,改变了“靠山吃山”的单一收入渠道,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汪清县红日村依托红色资源,充分发挥了金相和烈士陵园等载体作用,设计红色旅游线路,综合开发红色旅游餐饮、体验、纪念品,开拓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未来,红日村将着力打造“党建引领+红色教育+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加之农事农耕体验、特色餐饮等活动,形成原生化、经典化的红色文化。不断丰富旅游景点、增加旅游线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承载力。进一步完善停车场、信息咨询、旅游投诉、宣传展示、游客游憩、便民服务等游客服务设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助力、新方向。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