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新疆兵团第一师十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河上游北岸,建于1958年,现有规划面积78.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7万亩,林果面积8.08万亩,总人口1.67万人。团场以棉花、红枣为主导产业。第一师十团是阿拉尔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先后被授予兵团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等殊荣。
第一师十团距离阿拉尔市5公里,是阿拉尔市北市区、后花园。近年来,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过程中,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三化建设成果,发展城镇旅游经济。坚持“旅游+”的发展理念,制定了“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发展战略,确立了“诗意城镇、军垦文化、红色旅游”的发展定位,规划并建成了“8大景点、4大基地、2大片区”的旅游区划,形成了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格局,成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由“南疆”向“江南”转型发展的塔河明珠。
二、立足实际,打造特色,积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一)“旅游+城镇”,以城带产创特色。
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以城镇面貌的“大变化”,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以城镇功能的“大改善”,促进旅游品位的“大提升”。以“一团一品、一区一景、一街一点”的设计理念,全力打造“徽派”主导、匠心独具、宜居宜业特色梦幻小镇。小城镇以徽派建筑群为特色,以“人”为核心要义,在城镇发展生态化和城镇文化的风格化上用力。团内所有建筑融入“诗画江南”“汉唐遗风”,灰瓦白墙、马头翘角,色泽典雅、墙线错落有致,小区内按江南水体景观绿化设计,配有树丛、卵石、绿坡,周边环路与景观绿化有机组合,形成风格各异的组团风景线。与此同时,先后投资10亿元,建设通团公路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完善职工创业园、商业步行街、文化广场、服务区等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广场和11个小区以及蓝泊湾大道全部实现亮化照明,新增绿化面积69万平方米、建成了树、灌、篱、草、花高低搭配绿化区,形成绿地、花带、灌木、景观树、常绿树、乔木依次排列、阡陌交错的景观带,“蓝泊湾”小镇以“生态优良、环境优美、风格各异”成为享誉南疆乃至全疆的特色小镇,吸引了各族游客慕名而来,年旅游观光人数达40余万人次。
(二)“旅游+农业”,产业融合添新意。
秉持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坚持利用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增加旅游要素,通过旅游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蓝泊湾生态观光园景区,引进南果北种、植物组培、无土栽培等科学技术,已建成以蝴蝶兰观赏为主、“产、学、研、游”为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8年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实现营业额1380万元,利润430万元。利用团部城郊优势,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共有设施大棚733个,面积1052亩,主要种植反季蔬菜、瓜果和花卉,供游客观赏采摘。2018年,种植了600余亩的樱桃。以职工创业园为平台,建设3800亩创意农业观光园,将园区打造成融娱乐、购物、体验、餐饮、住宿、养生养老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农业旅游综合体。修建了8公里小火车现代农业旅游观光道路,至今接待游客3.4万人次。形成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效应,实现了多业融合发展、共利共赢目标。
(三)“旅游+文化”,以文铸魂提品牌。
坚持以文化为旅游之魂,整合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三五九旅”这一响亮名字和精神标杆,运用深厚的屯垦文化积淀和现代文化发展成果,建成团史馆、文化廊、雕塑等文化标志,并将军垦元素和徽派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系列文化景观,让职工群众和游客在观景赏景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为提升“旅游+文化”的含金量,多年来连续举办的蓝泊湾采摘文化节、美食文化节、红枣文化节、绿洲文化节、农业嘉年华等旅游节庆活动,举行天南地北民歌会、诵读经典、道德讲堂、文化讲堂等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大学生中式集体婚礼、达瓦孜、斗鸡斗羊等民俗文化活动,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此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团镇聚集,每个节庆活动吸引游客2万余人。
(四)“旅游+民生”,依民惠民增效益。
始终把全民参与作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出发点,把致富职工群众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落脚点,靠旅游惠民生、聚民心、汇民力,形成了人人梦在其中、富在其中、乐在其中的良性循环。为此着眼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关于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扶持农家乐发展的通知》,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加大对职工群众参与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在统筹规划和具体指导下,沿“蓝泊湾大道”出口路,职工群众纷纷开发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形成了集餐饮、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庄经济带”“农业风情园”旅游观光带,既完善了旅游要素,又拓展了职工群众创业增收的路径。如2015年,在团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下,锦绣家园合作社挂牌成立,以能人职工徐云义、寇晓燕牵头,职工入股合作经营模式,以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出发点,结合现代市民旅游需求新方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商学会、体休养”相配套的现代农庄。建设了含温室大棚、樱桃冷棚、儿童娱乐场、电影院、生态餐厅,融设施种养殖、休闲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以上,实现收入800万元,盈利210万元以上。该园项目现已吸纳从事种养殖、加工、服务等就业人员200余人,实现增收成为产业集聚人口的典型代表,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五)“旅游+服务”,优化环境促持续。
第一师十团着眼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秉承“宾主共享共宜”的理念,在提升旅游品质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高品质旅游目的地。重点加强了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开辟阿拉尔至蓝泊湾生态观光园景区、创意观光园、翠湖雅居景区的旅游专线直达公交车。新建占地停车场2000平方米,提供车位258个。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建设公共公厕11个,实行专人管理。在旅游景点均附设小卖、摄影、小吃、茶点等小型服务。在旅游景区设置了管理委员会,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旅游质量、旅游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监测和管理。设置游客接待中心,提供游客咨询、投诉、接待、银行、邮电等服务。通过几年努力,十团旅游区域内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十团旅游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待解决。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受资金投入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彰显旅游特色不足,难以形成品牌与规模。另一方面旅游知名度不高,宣传手段形式单一,旅游客源市场不广。
下一步,十团将依托小城镇建设和现代化大农业,进一步做好项目招商引资、聚集人口工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硬环境,优化软环境。做实航空小镇建设项目,策划组织城镇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瓜果采摘游、民俗体验游、文化研学游等文化旅游活动,开发多样性的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更加凸显的旅游品牌,为师市以及南疆旅游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专家评语
制定“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发展战略,通过“旅游+城镇”,以城带产创特色;“旅游+农业”,产业融合添新意;“旅游+文化”,以文铸魂提品牌;“旅游+民生”,依民惠民增效益;“旅游+服务”,优化环境促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