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湄潭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凸显“旅游+特色产业”,强化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跨越式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477%。先后荣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县”“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等20余项国家级称号。打造了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湄潭天壶茶文化旅游景区”和“湄潭茶海生态园”(翠芽27°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八角山乡村旅游景区、万花源旅游景区、月季苑旅游景区;“贵州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湄潭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还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桃花江田园休闲度假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湄潭县乡村休闲观光快乐园”“湄潭县二道河鱼龙山寨乡村旅游中心”。
一、主要做法
(一)精心安排,全方位布局。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工作,编制《湄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全域旅游规划》,着力打造县城区及周边镇(街道)全产业融合核心旅游区,以百面水、乌江七星峡、野猴谷、奇洞天为重点的南部观光探险山地旅游带,以水湄花谷、石家寨、两路口为重点的北部休闲乡村旅游带,形成“一核两翼”全景域旅游格局。制订《湄潭县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推进“一镇一A”工作,加快七彩部落、奇洞天、八角山、偏岩塘、石家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建设,形成成熟乡村旅游产品。制定《中共湄潭县委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湄潭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湄潭县委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县的决定》《湄潭县整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推进乡村旅游就业、乡村宾馆建设及茶庄建设、乡村旅游项目招商、乡村环境打造等涉及乡村旅游的重点任务。
以石家寨、天粟府、琴洲港等5个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为依托,全县推广实施《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建设与服务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客栈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贵州省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三个标准,推动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及经营户(农家乐)提档升级,以户带村,以村带镇,加快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其中七彩部落获评省级甲级旅游村寨、琴洲港度假村获评优品级乡村旅游客栈。
(二)精准借力,全域化推进。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典范”为主题,着力打造“特色、富裕、乡土、整洁、文明、活力”六个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环境极大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是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06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20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7万户;二是坚持交通引领,按照“路兴产业、产业兴路”思路,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多公里,成为全省村村通油(砼)路示范县、村村通客运示范县,农村呈现出“公路通、经济活、百姓乐”的良好局面;三是以“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做到“五到户三到点”(水泥路连到户、自来水通到户、农网改造到户、电视通信到户、庭院硬化到户;文体设施建到点、计卫室建到点、农村客运通到点);四是以“七改一增两处理”(即:改水、改电、改路、改房、改厨、改厕、改圈,增绿,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为核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档升级。县委、县政府提出“整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对未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且人居环境较差的村寨实施整治,对农村居住群众中住房不安全、居住环境差的农户实施整治,实现乡村旅游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的五化目标。
(三)精确带动,全社会参与。
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思路,变单方投入为多方众筹,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村民、集体、企业出资入股”等筹资方式,注重资源整合、要素配套、资金集中,实现乡村旅游打造一个点、做活一个点、引爆一个点。制定《湄潭县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优先对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9个旅游扶贫重点村,66个旅游扶贫村进行旅游开发。成功申报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杨兴(遵义湄潭县茅坪镇土槽村黄金树避暑庄园总经理)。旅游受益贫困人口约2000人。上下联动,大力实施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计划,实现21个重点贫困村企业一对一帮扶,通过直接间接就业、专家指导、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带动整村脱贫。其中奇洞天景区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招聘本地员工50余人,吸纳当地百姓130余人在景区内经营摊位,为本地群众充分创造就业机会,直接受益农户286户,其中贫困户51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带动全村1000余户,其中贫困户230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进一步打造贫困地区及周边旅游产品,已建成以翠芽27°、奇洞天、水湄花谷、石家寨、八角山、七彩部落为代表的旅游扶贫示范点。七彩部落引导农民“三资”入股参与旅游开发,通过合作社自我经营管理并分红,2018年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余万元,集体经济盈利13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2015年前的8400元上升到2017年的33000余元,增幅达292.9%。
(四)精选项目,全景式打造。
资源普查谋项目。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共普查旅游资源单体808个,覆盖12个主类。其中:新发现旅游资源单体405个。优良级资源单体68个,其中五级资源单体2个;四级资源单体29个;三级资源单体37个。项目落地强建设。围绕全域旅游、1+5个100工程、厕所革命等专项工作,稳步推进桃花江国际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翠芽27°景区、月季苑景区等23个旅游项目建设。已建成七彩部落、田家沟、偏岩塘、八角山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共21个。打造圣地皇家金煦酒店、烟岚旅居、户晓民宿等宾馆、酒店、乡村民宿355家,共计房间5952个,床位9525个。建成兰馨茶庄、群峰茶庄、沁园春茶庄等11个茶庄。完善中国茶海游客中心、湄潭东游客服务中心、茶海游客中心等10个游客接待中心。实施旅游厕所70座。建成旅游餐饮208家(含农家乐),旅游购物26家。建成木栈道和观光车道100多公里、自行车道109公里、健身步道125.5公里。以及智慧旅游、标识标牌、停车场等众多基础配套,为湄潭乡村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经验启示
(一)发展乡村旅游须改革强动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要用好用活上级有关政策,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经营体制等改革,盘活茶园等沉睡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村要素“动”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二)发展乡村旅游须配套增活力。
做强旅游业配套服务,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要求。要以景区景点为中心,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有效供给,精心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让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
(三)发展乡村旅游须融合聚合力。
将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要推动乡村旅游与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与大健康、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延长产业链、价值链,着力形成“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相互搭台,生成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四)发展乡村旅游须全景添魅力。
坚持全景式打造,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抓手。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等优势,精心推出四季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处处是景、一步一景的旅游格局,让游客随处可游、步步留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专家评语
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村民、集体、企业出资入股”等筹资方式;积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模式;全景式打造,形成处处是景、一步一景的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