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和精品线路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 田园观光休闲型

打造乡村旅游的路径探索——南京市江宁区

发布时间:2020/11/25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近年来,江宁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突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按照“以游促农、以旅富农”的思路和理念,高标准打造了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并在连点成片、提档升级中,推动乡村旅游从“盆景”拓展为“百花园”。近年来,江宁区黄龙岘获评“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4年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大塘金荣获“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称号,谷里周村被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村镇”(人文环境奖)。2015年,石塘村、黄龙岘村成功入选首批1000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3305.86万人次,旅游收入350.35亿元,同比增长10.1%和9.45%。 

  一、强化规划引领,在全域统筹中推进乡村旅游 

  立足江宁广袤农村,紧扣乡村禀赋特征,因地制宜开展规划建设,致力于打造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旅游风貌。西部片区依托山水风光和现代农业资源,打造大都市近郊生态休旅田园乡村示范区;东部片区打造以温泉度假为核心、以乡村旅游为互补的休闲养生度假区;中部片区打造既传承厚重文化,又彰显鱼米之乡特色的田园水乡景区。同时,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从源头把关旅游策划规划,为各旅游特色村量体裁衣,打造富含旅游元素的特色田园乡村。 

  二、深化“四变”工程,在举措创新中发展乡村旅游 

  深入实施“盆景变百花园、农村变大景区、大学生变创业者、农民变富裕户”的“四变工程”,嵌入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新元素,完善乡村旅游的公共基础配套,加强综合交通与旅游线路的无缝对接,以完备、便利、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江宁乡村旅游的横向带动力。特别是按照城乡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理念,高标准完善“旅游交通、游客服务、智慧旅游、安全应急、市场管理、购物消费”等公共服务网络,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城乡自助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先后打造了“大塘金+婚庆甜蜜产业”“石塘人家+互联网创客”“苏家文创+高端民宿”等一批新业态,拉长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江宁跻身全国乡村旅游热点目的地前3位。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全区共接待游客255.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9亿元,同比增长10.8%和9.8%,创历史新高。 

  三、注重品牌塑造,在综合施策中创优乡村旅游 

  把品牌培育作为运营管理中的关键一环,精心塑造江宁乡村旅游品牌,不断丰富横溪西瓜、南京农业嘉年华等节庆活动的内涵,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大宣传推介和品牌营销,先后举办江宁礼道“旅游+”产业融合展销会等活动,组织参加上海旅游博览会、北京旅游博览会等旅游推介行动,在央视播放“来江宁织造幸福”宣传片,打响了江宁乡村旅游品牌。同时,持续推进品牌创建,积极推动“世界温泉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汤山,打造江宁面向全球的国际性节庆品牌,提升了江宁旅游“金名片”的含金量。截至目前,江宁区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市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等级景区10处,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24个。 

  四、突出齐抓共管,在机制创新中保障乡村旅游 

  创新投入机制,确立每年不少于8000万元的奖补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在西部示范片区建设中,民营资本投资占总额50%。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了独具江宁特色的“1+3”组织管理体制,即“农家乐示范村党组织+农家乐旅游服务中心(村农家乐旅游开发公司)、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农家乐餐饮协会”,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创新运营机制,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社入股,提升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通过农家乐行业协会,规范经营活动,保证土特产质量和旅游环境安全。 

  下一步,江宁区将扎实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工作标杆,创新思路方法,努力把江宁打造成为“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产品丰富”的中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加快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全市旅游发展做出江宁贡献。 

  专家评语 

  强化规划引领,在全域统筹中推进乡村旅游,深入实施“盆景变百花园、农村变大景区、大学生变创业者、农民变富裕户”的“四变工程”,嵌入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新元素,完善乡村旅游的公共基础配套,加强综合交通与旅游线路的无缝对接。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了独具江宁特色的“1+3”组织管理体制,即“农家乐示范村党组织+农家乐旅游服务中心(村农家乐旅游开发公司)、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农家乐餐饮协会”。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