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和精品线路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 民俗文化依托型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江苏省淮安市龟山村

发布时间:2020/11/25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一、基本情况 

  龟山村位于全国文明镇、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老子山镇西南,与盱眙接壤。龟山地处运河漕运要道,一度发展成为运河重镇,盛极一时,村中现留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延续至今。村域范围内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盛产草鱼、鲫鱼、鲢鱼、鳙鱼、螃蟹、河虾等水产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水资源为龟山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村民以渔业养殖为主,民风淳朴,环境宁静,素有“千年龟山里,淮上第一村”之美誉。 

  近年来,龟山村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中国传统村落龟山村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镇主要领导亲自驻点帮扶指导。紧扣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尝试以“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文化产业收益,旅游经济方兴未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入选省住建厅传统村落研究课题。龟山村于2014年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并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8.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万元。 

  二、主要经验 

  (一)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2014年,龟山村被住建部等六部委批准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洪泽区人民政府注资4亿元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洪泽老子山镇龟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整个龟山村旅游发展提供建设经营管理服务。政府事无巨细的旅游动员和坚定的发展初心,获得了广泛社会力量支持,形成了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活跃局面。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融资贷款1.5亿元,为龟山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与淮安交通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龟山历史村落保护与开发战略合作协议,为龟山旅游发展带来高效的运转模式。 

  (二)依托本土发挥人文优势,激发全体村民的参与度。 

  龟山村的发展,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促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干部由最初的消极怠工到现在的主动带头,村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主动参与到旅游建设中来。村里的环境整洁了,社会风貌改善了,村民们真正做到爱村如家。 

  (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 

  党委政府聘请南京大学专家团队,入驻龟山把脉传统村落保护建设。高标准编制了《淮安市洪泽县老子山镇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洪泽·老子山镇·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一体综合规划》,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入,极大提升了村庄规划建设的品位,传统村落龟山村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近年来先后建成龟山民俗馆、龟山遗址公园、龟山淮河生态公园、龟山淮上人家民俗体验中心、龟山石屋民宿样板区等一批传统生态文化项目;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成拉网覆盖式污水处理系统、水循环生态净化系统、杆线入地工程、旅游生态休闲慢道、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丰富旅游参与性项目,建成七仙瑶池雕塑广场、房车露营基地、游船码头、童趣园、鱼趣园、七彩营地、龟山晚钟亭等,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促进了龟山旅游发展。 

  (四)参与乡村生活即是旅游,乡村生产即是旅游体验。 

  厨艺高超的村民自发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游客喜爱的乡土菜;养殖经验丰富的渔民利用自有塘口,为游客提供钓鱼摸虾趣味项目;憨厚的渔家汉也做起了老板,将自家塘口出租给城里游客,让城里人给自己打工,在家门口挣钱。游客寻找到了儿时欢乐的乡村记忆,村民也提高了经济收益,积极性自然就高涨起来了。 

  (五)对历史传统要心怀敬畏,古迹保护坚持修旧如旧。 

  分布于龟山村西南侧的龟山遗址为江苏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以来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由龟山寺、安淮寺及淮渎庙等寺庙文化遗存及石工墙、码头等水利设施构成。政府邀请南京大学历史文化自然研究所对龟山历史遗存进行保护性修复,坚持不破坏一砖一瓦,恢复龟山古朴沧桑的历史景象。 

  (六)以机遇为抓手顺势而为,紧抓国家战略发展契机。 

  传统村落记载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价值。淮河—秦岭一线为中国南北分界,大运河(含早期隋唐运河和元代以后京杭运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东西部文明的纽带。龟山村正处在东西南北文明的交会点上。如今,国家先后公布“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两个国家战略,龟山村仍然处在这两个战略的交会点(重叠区)上。龟山运河顺利入选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项目,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机遇可谓千载难逢。 

  (七)高站位巧引导精彩纷呈,借舆论宣传提升影响力。 

  积极对接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以活动宣传龟山传统村落保护成果,举办龟山非遗风筝会、乡村音乐节、龟山年味民俗文化旅游节、龟山钓虾大赛等。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澎湃新闻、江苏电视台、《淮安日报》等媒体报道,极大地提升了龟山的知名度。 

  三、几点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龟山村的发展首先得益于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为龟山村发展提供了决心、信心和敏锐的战略眼光、科学的战略举措,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政令畅通的管理体制。从组织领导层面到体制机制层面,再到社会力量层面,自上而下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为龟山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支撑。 

  (二)守候传统文化是首要前提。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最重要的目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其次才是经济和居民生活的改善,同时龟山村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能在短期内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需要长期有效的文化衍生产业及当地传统产业的共同作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投入和产出的快速经济行为,其背后更重要的是很多隐藏的社会文化价值,这才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根本目的。若旅游开发使得文化遗迹、人文生态遭到破坏,失去其成为传统村落所拥有的重要文化特征,终将与保护初衷背道而驰,若传统村落文化载体缺失,又何谈乡村经济振兴。 

  (三)维护生态和谐是发展基础。 

  村落四面临水,周边水网密布,俨然一个水中绿岛,空间上由东向西形成“湿地—村落—山体—河流”的山水格局。东部、东南部及东北部是河流、鱼塘等湿地密集分布区域,外围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分布着村落与农田。中部为居民区,山在村居西呈南北延绵态势,村居则在山东错落分布。西部为淮河,淮河向北即入洪泽湖。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注定了龟山要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让生态、经济、文化和谐共生。 

  (四)保护传统村落是任重道远。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是一个长久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迅速见效见利。除了认识和专业技术指导上的不足,这其中又有绕不过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因此,龟山村需要做好长期准备,不可急功近利,切莫让传统村落在“保护发展”的运动中消亡。 

  专家评语 

  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依托专业机构和团队进行整体规划和项目设计,对历史遗存进行保护性修复,因地制宜开发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以传统村落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初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文化传承发展。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