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区把乡村旅游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创建全域旅游的有效补给,真抓实干、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取得较快发展。武隆区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区已建成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市级示范村8个,国家级示范村1个;4个中国传统古村落。2017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70万人次,综合收入14.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9%和34.75%;全区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4583户,接待床位达到4.6万张。其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出台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成立了高规格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亲自任组长、亲自统筹,并在区旅发委内设乡村旅游管理科,负责全区乡村旅游日常工作的管理、考核以及各项评定。区级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规划,引领发展
完成了《武隆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规划了“一心八片百点”的乡村旅游格局。全区规划布局了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涵盖了26个乡镇74个行政村,实现全区乡村旅游规划全覆盖、旅游全域化。目前,全区有18个乡镇已完成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点规划编制。
三、突出重点,打造示范
结合全区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6条产业示范带,全区打造了乡村避暑游、慢享时光游、采摘农趣游、小镇探秘游、梦里水乡游、古寨风情游、户外运动游7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按避暑纳凉、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类型,差异化启动了5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仙女镇归原项目、白马天尺坪、双河木根铺、火炉凉水井、赵家白院子、土地犀牛寨、大洞河穆杨沟、庙垭蒲坪、和顺打蕨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点逐渐成形,日趋成熟;后坪天池坝、白马老凉水寨、仙女山镇寻梦园、土坎清水龙湾、鸭江青龙嘴、石桥蔡兴坝、风来三圣堂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也初具雏形。
四、宣传推广,树立品牌
紧紧围绕“梦想家园·心栖武隆”乡村旅游品牌,整合乡镇及相关企业力量,强化“节会宣传”,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如“2016年相约武隆乡村旅游推广活动暨乡村旅游爱心大使公益活动”、庙垭油菜花乡村旅游季、火炉森林文化节和刨猪乐民俗文化节、鸭江鸭梨文化节、桐梓金银花节、文复“苗乡文复·荷美家园”乡村旅游季、赵家山虎关垂钓避暑季、大洞河“印象武隆·幸福铁矿”乡村旅游季等活动,吸引了市内外大量游客前往参与、体验,起到了较好的推广作用,武隆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深化制度,多元投入
深化“扶贫帮扶”制度,实施乡村旅游脱贫攻坚行动。每个重点乡镇有1名区领导、1个牵头单位、N个共建单位进行结对,实行区领导直接领导、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共建单位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对重点村予以重点支持。2017年整合部门资金4.1亿元,主要用于乡村旅游交通、通信、水电、公共停车场、购物娱乐、交通标识标牌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建设。同时,从2015年开始,区财政设立了2000万元的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规划编制、示范建设、宣传营销、学习培训等工作。建立“五个一点”投入机制,大力开展社会招商。即“项目整合一点”“区级补助一点”“乡镇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投资一点”。在社会投资方面,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归原”艺术农业精品旅游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正式对外营业,“云暖香浓”“蝉音栖谷”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落地武隆。
六、探索模式,促进增收
强化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增收模式,引导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共享旅游成果,2017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3000余人脱贫致富。
(一)探索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
确立了仙女山、白马山、石桥湖、桐梓山四个旅游扶贫带,建成融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仙女山、白马山片区成为全市旅游扶贫的典型,仙女山片区7个乡镇、50个行政村、近5万名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以上。如白马镇豹岩村通过整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有机茶叶种植加工、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等各类扶贫项目资金近亿元,融合打造了全市知名红茶品牌“仙女红”,全村85%的农户实现了产业带动稳定脱贫,其中张国生、程阳联等建卡贫困户年均收入均达到7万元以上而一举实现脱贫致富。
(二)探索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
整合资金5.9亿元,大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依托旅游集镇建成移民新村169个,搬迁安置10951户、38331人。引导高山移民和集镇居民大力发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如双河镇木根村地处仙女山贫困片区,平均海拔1350米,是全市首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全市高山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全区首批脱贫和首个基本小康的行政村。截至目前,该村95%以上的农户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其中365户农户开办了农家乐或乡村旅馆,床位数达到8500余张,年游客接待近2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该村王小明、贾万春等3户建卡贫困户通过每户2万元乡村旅游扶贫到户资金的带动开办了农家乐,每年仅夏季3个月时间就增收达到10万元以上而实现脱贫致富。
(三)探索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
高度重视景区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在景区进出通道等区域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如:仙女山镇石梁子社区401户中有391户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17户、100万~500万元的285户;土坎镇关滩村在仙女山环线建成后,全村发展农家乐21户,以家庭作坊生产“土坎苕粉”48户,全村年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90%的农户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据统计,仅芙蓉洞、仙女山景区从事涉旅“第二职业”的农民达1500余人,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探索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
(四)加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建设。
成功创建了赵家、双河、白马、仙女山、火炉等乡村旅游合作社,其中我区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在全国旅游扶贫工作大会上,作为“合作社+农户”模式唯一的代表交流发言,介绍其成功经验。目前,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共计有农户会员119家,2016年,专业合作社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7600余万元,解决本乡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就业,全乡共有30户148人通过办农家乐脱贫,在乡特色农业旅游企业中务工脱贫的有62户253人,为游客提供产品脱贫的有125户438人。
专家评语
建立“项目整合一点”“区级补助一点”“乡镇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投资一点”“五个一点”投入机制。强化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