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和精品线路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 旅游扶贫成长型

古道繁华 富川岔山旅游扶贫走出一片艳阳天——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岔山村

发布时间:2020/11/25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一、基本概况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兴于明中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瑶族古村落。天降异石,山开两岔,岔山村因此得名。该村东面与东水交界,南邻秀水,西北两面与湖南接壤,秦汉时期从中原通过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第一个入口,是镶嵌在潇贺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岔山村原来是一个贫困山村,225户农户中有100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曾将近40%,农户靠天吃饭,收入来源单一。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在该村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促进了该村的生态旅游和产业发展。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通过“古道+美食+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为这个藏在深山的古村打造出了一条有扶贫超市、古道油茶店、农家乐、烧酒铺等各类特色商铺的古道旅游商业街,古道重现繁荣,富川岔山旅游扶贫走出一片艳阳天。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定位开发旅游业。 

  近年来,富川瑶族自治县以创建特色旅游名县为契机,全力挖掘“古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富川旅游扶贫更上新台阶,加快了“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瑶乡生态养生休闲度假优选地”的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金字招牌成为旅游者的向往,。该村是秦汉时期从中原通过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第一个入口,是镶嵌在潇贺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村内随处可见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桥、石碑刻、古风雨桥、古戏台、古隘口、古庙、古祠堂、古树、古井,是潇贺古道文化的活字典。据考证,岔山“古道”最初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多为就地取材的拳头大碎三角石或青石板拼建而成。它是便于嬴政对岭南三郡的辖制和管理,在岭南古道的基础上,扩修的一条自秦国都咸阳到广州的水陆相连的秦代“新道”——潇贺古道,被誉为英雄古道,是古代疲惫英雄最好的歇脚处。而位于湘桂隔界的岔山村刚好位于潇贺古道上,于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这块响亮的金字招牌让岔山村声名鹊起。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岔山村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组织村民进行岔山古戏台重建、百年古井挖掘、潇贺古道恢复、兴隆风雨桥修缮等。目前已建成一家村部博物馆——岔山博物馆、民俗体验馆、瑶族油茶展示馆、知青馆、农家乐、扶贫商店等。每天都会有人慕名而来参观和体验岔山古道文化。 

  (二)精心策划打好发展组合拳。 

  推出金牌特色小吃“梭子粑粑+油茶”旅游美食组合,梭子粑粑成为网红,“古道+美食+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引爆岔山游。如今,越来越多乡村做起了旅游文章,很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几乎一致,如果没有过硬的吸引点,游客很快失去新鲜感,乡村旅游发展也必然面临瓶颈。前来考察调研的原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资源利用处处长张夕宽认为,乡村旅游要想长期吸引游客的眼球,需要摆脱同质化的模式,不断丰富其内容与内涵。“推进乡村旅游业态多样化,势在必行。”为此,岔山村创新“古村+美食+互联网”乡村旅游开发运作新模式,紧扣千年潇贺古道和古村资源优势,将岔山村定位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实现岔山村商业级无线Wi-Fi免费覆盖,开发古道油茶、古道梭子粑粑特色农家美食,依靠保护完整的古村落,主动将岔山纳入区域联动旅游新线路,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特别是2016年,该县旅游部门将梭子粑粑包装并成功在贺州旅游市场推出,梭子粑粑被评为“贺州市十大金牌小吃”之一。同时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推介,梭子粑粑成为贺州旅游网红,岔山梭子粑粑名声在外,“古道+美食+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引爆岔山游,到岔山村旅游的游客2017年突破10万人大关。 

  (三)股份合作激发内生动力。 

  培育了旅游股份新农民,通过抓群众主体,旅游扶贫不断延伸拓展。以旅游带动为契机,引导村民打造微田园、微果园、菜中村、花中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和农家乐经济,形成“探古、赏荷、登山、采果、摘菜”的乡村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新格局。从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魁的爱人和村里6家贫困户一起创立第一个油茶合作社开始,该村通过组织群众加入合作社等各类经济体形式,鼓励群众参与旅游项目配套设施的投资建设,依照协议获得分红。依托鑫连种植合作社和荣茂果蔬种植合作社,以“观赏花卉+采摘莲子+捕捞河鲜”模式,利用进村道路旁连片20亩水田种植荷花,混养禾花鱼、田螺和泥鳅等河鲜,吸引了游客来岔山村拍照、赏花和品尝美食,预计可实现合作社工资性收入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左右;依托荣茂果蔬种植合作社,充分发挥党支部带头作用,以股份合作制模式,按每户出资1000元入股,带动20多户农户一起发展黄金瓜、草莓、青瓜、香芋、南瓜等绿色果蔬种植,供游客采摘,带动了10多户贫困户增收。没有参与合作的农户也纷纷自主开设农家乐、便利店,销售土鸡蛋、烤红薯等土特产,为游客提供饮食、零售等服务。 

  三、发展体会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发展。 

  该村根据县里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发展农家乐的实施意见》《富川瑶族自治县“十三五”脱贫攻坚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相关配套政策,按照村里实际启动编制《广西富川岔山村总体发展规划》,制订乡村休闲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以旅游扶贫发展规划来统揽其他规划,为该村发展旅游业打好基础。 

  (二)创新发展机制,打造旅游产业新格局,增加旅游收益。 

  县里以《关于加快富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基础,补充完善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奖励政策。参照自治区标准,对新创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成效显著的农家乐给予奖励,对录用贫困户劳动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相关政策给予扶持。根据资源和发展条件,分后山休闲景区和古道商铺景区等不同类型,对应指导该村发展旅游业。鼓励推动发展“一村一品”“一家一艺”;鼓励贫困户开发经营手工艺品、纪念品、民族服饰、土特产、传统特色小吃;鼓励民间演艺团体组建开展民族民俗表演,促进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培训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导游、旅游致富带头人、瑶族手工艺传承人,着力培养一支较高素质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旅游众筹全覆盖。 

  一是整合媒体资源,加大该村特色旅游宣传力度。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契机,通过“寿乡旅游”和“慢游富川”两个微信公众号,积极推送岔山村旅游信息。特别推送了《岔山,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早知瑶乡,何必丽江》等文章,对岔山村旅游进行了专题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到该村旅游观光。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对扶贫、旅游、交通、住建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该村对外连接道路和村道建设,加强景区与其他旅游点之间交通路网建设,实现通旅游大巴,重点建设公共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交通标识牌、休憩设施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安全保障,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为该村脱贫摘帽创造条件。 

  专家评语 

  开发“古道+美食+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培育旅游股份新农民,以旅游带动为契机,通过抓群众主体,旅游扶贫不断延伸拓展,引导村民打造微田园、微果园、菜中村、花中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和农家乐经济;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旅游众筹全覆盖。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