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和精品线路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 旅游扶贫成长型

提质升级加快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发布时间:2020/11/25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鄂尔多斯市以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为指导,按照《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8年工作方案》安排,细化乡村旅游发展措施,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一、多举措、高标准 

  (一)抓组织领导。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鄂尔多斯市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牧区服务业发展,增强乡村牧区经济活力。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制定了《2018年鄂尔多斯市乡村旅游重点工作安排》,定期调研乡村旅游工作情况。编制完成了《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专门对全市乡村旅游进行了谋划。规划未来三年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3个特色小镇,每个旗区培育1个乡村旅游聚集区;目前,正在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暨旅游扶贫专项规划(2018~2022)》,围绕乡村旅游资源普查、谋篇布局、总体定位、特色挖掘、针对性和指导性等方面进行规划。 

  (二)抓分层创建。 

  根据实际,坚持每年规划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品聚集区。按照全市农(牧、渔)家乐发展的布局和特色,在全市推出百里长川、树林召东海心、美丽哈沙图、圣湖草原巴音淖尔等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推动农(牧、渔)家乐集群发展。二是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2018年我市鄂托克旗获评“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东胜区灶火壕村和准格尔旗警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评“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同时有7家、22家和12家农(牧、渔)家乐分别获评“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五星、四星、三星级接待户”;有67户农(牧、渔)家乐获评“市级农(牧、渔)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10个嘎查(村)获评“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嘎查(村)”;16家庄园获评“市级休闲观光旅游农牧业庄园”。通过树立典型,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开发建设特色民宿。引导乡村旅游点与大景区形成优势互补,逐步创建特色民居民宿、特色文化旅游体验等,评定了乌兰胡都等3户特色民宿,并给予了一定的建设奖补资金。 

  (三)抓规范管理。 

  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推动农(牧、渔)家乐规范化发展。一是加强标准制定。修订和印发《鄂尔多斯市乡村旅游示范嘎查(村)评定管理办法》《鄂尔多斯市“农(牧渔)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评定管理办法》《蒙餐经营项目接待服务规范总则》《牧家乐旅游经营服务规范》等标准,指导和规范乡村旅游发展,加强示范创建,促进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二是加强行业培训。2018年先后组织“京蒙扶贫协作人才培训暨鄂尔多斯市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人才专题培训班”、全市农牧家乐服务提升培训班两期专题培训,参训人员累计达到464人。三是突出安全管理。始终把安全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切实加强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十一”、元旦等节假日及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经营无事故。四是加强自律管理,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市场开拓等活动,切实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提高了全市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四)抓宣传促销。 

  2018年鄂尔多斯市多措并举为乡村旅游发展“聚人气、造声势”。通过与旅行社沟通联系,推动开发乡村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宣传媒介,增强乡村旅游的“曝光率”,先后组织了“亮丽黄河湾多彩达拉特2018达拉特旗冬季乡村旅游文化节”“首届黄河农耕文化节暨达拉特旗白泥井镇第一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盛夏鱼跃,荷你相约——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消暑旅游文化节”“珠拉格那达慕大会”“伊金霍洛旗扎萨克镇第三届乡村旅游节”“乌审旗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美食节”“杭锦旗第三届乡村旅游文化节”“鄂托克旗昂素镇2018年草原那达慕暨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鄂尔多斯第三届美丽乡村旅游文化节暨准格尔旗2018那达慕大会”等乡村旅游活动,通过推出乡村体育运动、农牧业休闲互动、文化观赏体验、乡村牧区美食品尝、红色旅游教育等60多项乡村旅游活动,极大地集聚人气,宣传全市乡村旅游品牌。 

  (五)抓引导激励。 

  按照《鄂尔多斯市支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新投资开发乡村民宿,床位在20以上,且年游客接待量达到5000人次的,按每张床位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新建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给予项目建设补贴;对新评为自治区五星级、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鼓励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展手机智能终端App、智能导游服务和智能化管理等智慧旅游服务,并给予一定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对27家新评为鄂尔多斯市“农(牧)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的农(牧、渔)家乐每户给予3万元奖补资金,对3家新开发的民宿每户给予了4万元的奖补资金,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二、大投入、上水平 

  到2021年,再建成2个左右全国和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形成20个左右乡村旅游片区;再发展150家左右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星级接待户和市级“农(牧、渔)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总人次达到85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5万人。 

  (一)加强规划引领。 

  编制好《鄂尔多斯市乡村旅游发展暨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把乡村旅游培育成我市旅游产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系统梳理旅游发展重点村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人口规模等情况,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及旅游扶贫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措施。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发展思路,以沿河、沿线、重点城镇和重点景区周边为重点区域,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努力引导形成百里长川、树林召东海心、美丽哈沙图、圣湖草原巴音淖尔等20个乡村旅游片区,积极构建黄河风情、库布其沙漠、草原文化、沙漠峡谷4条乡村旅游发展带,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农事田园景观、河湖湿地景观、休闲农庄(牧场、渔场)、特色民居民宿、星级农牧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 

  (二)完善基础设施。 

  在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成果的前提下,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一是加大重点片区乡村旅游道路建设投入,加快各片区通达公路建设,对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进行合理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统筹推进重点农牧家乐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建设;二是加快乡村旅游片区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三是加强乡村公路旅游导向牌及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四是完善乡村旅游片区的导游全景图、导览图等标识标牌的建设,在充分考虑旅游标志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充分体现各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制作好乡村旅游标识标牌。 

  (三)丰富乡村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农(牧、渔)家小院、乡村民宿、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星级接待户、市级“农(牧、渔)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等乡村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特色民居民宿、农业采摘、水产养殖、农家特色小吃、特色蒙餐、自助烧烤、篝火晚会、民族特色文艺演出、奶制品制作体验、牧民传统文化体验、原生态草原观光、沙漠旅游度假、传统文化研学等旅游项目,逐渐完善休闲体验产品。策划以地域文化为主题、乡土乡情为依托的观赏或体验型节庆赛事活动。 

  (四)多途径做好营销宣传。 

  一方面引导乡村旅游业主创新经营模式。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建设电商平台,通过引进“蚂蚁短租”开发民宿旅游、“美团”推荐乡村美食、百度和高德地图精准“乡村智导”,同时与旅行社合作推出“情定乡村”“乡村煤海”“和蒙古人过年”“过一天蒙古人”等特色项目;支持类似优壹特电子商务、百戈丽电子商务等通过与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建立战略合作,形成“互联网+农(牧、渔)家乐+旅游”的产业体,线上线下销售乡村旅游产品及纯手工制作的地道农村牧区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创新“合作社+农(牧、渔)家乐”“旅游扶贫户+农村电商平台”“乡村旅游+互联网”等经营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成为鄂尔多斯市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另一方面同文化、农牧、体育等部门联合举办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乡村主题旅游活动,鼓励旅行社、旅游集团等参与乡村旅游线上线下营销。 

  (五)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以直接提升从业农牧民的服务水平与技术技能为核心,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能工巧匠传承人等各类旅游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他们对家乡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认识,提高农牧民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二是加强对嘎查(村)委成员、青年党员、知识青年、返乡农牧民工中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政策法规、经营管理、配套设施、投融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全市乡村旅游重点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鄂尔多斯市支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完善鄂尔多斯市乡村文旅旅游支持政策,为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开发重大项目、开展重大活动提供资金保障。联合相关部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农牧业综合开发、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在符合专项资金使用的前提下向乡村旅游项目特别是贫困嘎查村、贫困户和乡村旅游片区开展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倾斜。 

  专家评语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牧区服务业发展,增强乡村牧区经济活力;坚持每年规划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品聚集区;二是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三是开发建设特色民宿。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