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老龙潭位于泾源县城东南22公里处,是绵延千里流经陕甘宁三省22个县区的泾河发源之地,因传说泾河老龙居于此而得名,古丝绸之路横贯于其中。老龙潭景区是六盘山旅游区的核心景区之一,由一河(泾河)、四潭、十景构成,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既有北国之雄壮,又具江南之秀丽。“魏征梦斩泾河老龙”及“柳毅传书”的故事,更为其添加了几分神秘色彩。老龙潭景区是集山水观光、生态休闲、避暑度假、文化展示及户外运动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首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近年来景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性售货亭、游览观光车等服务设施齐全,目前已经推行了景区门票免除制度。2018年,老龙潭景区接待游客达6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6万元,同比增长49.11%。
二、主要做法
(一)依托景区创收。
近年来,景区采取点对点精准扶贫,借助于景区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当地贫困户参与旅游景区环境维护、接待服务等工作。目前,仅老龙潭景区安全保卫、卫生保洁等服务型岗位需求就为建档立卡户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经营旅游特色产品摊点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性服务岗位就业200余人次,实现了周边村镇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二)瞄准特色增收。
景区依托于其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餐饮、住宿、娱乐等综合服务体。凡新建、改建、扩建住宅用于农家乐经营的农户,一次性给予2万~4万元的资金补贴,相应配发经营所需的配套设施。目前,老龙潭景区周边的冶家村、河北村、泾光村发展农家乐近200余家,带动建档立卡户近600余人参与旅游综合服务增收创收。
(三)聚焦培训促收。
围绕景区发展需求,把旅游景区作为建档立卡户扶贫扶志的实验基地、培训基地,针对不同层次的扶贫对象,组织开展服务技能、土特产品加工、餐饮品质提升等各类实操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00人次以上。
三、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启示
(一)瞄准特色增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依托旅游景区开展旅游扶贫,使贫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2018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7.6万人次,同比增长29.2%,实现旅游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29.3%,带动近3.7万农民通过参与旅游综合服务受益。
随着景区游客接待量的日趋攀升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特色旅游产品、民宿手工艺品、土特产品研发销售所产生的旅游服务链,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开展服务技能培训是农民参与就业增收的保障。
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既使一大批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劳务用工增收致富,也有效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景区周边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形成了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专家评语
瞄准特色增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依托旅游景区开展旅游扶贫,使贫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开展服务技能培训是农民参与就业增收的保障,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既使一大批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劳务用工增收致富,也有效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