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和精品线路 > 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 > 景区发展带动型

昔日穷乡村变身“现代桃花源”——山东省临沂市龙园旅游区

发布时间:2021/02/04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一、总体发展情况 

  临沂龙园旅游区位于临沂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北邻,由临沂龙园休闲度假农庄投资4亿元建设,后吸收合并为临沂龙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龙园旅游区立足隆沂庄、辇沂庄、车庄、龙王堂子、红埠岭五个村庄“三农”资源,文旅农“三产”融合,在原有2600亩土地基础上提升、改造、建设,经过5年的努力,“两区同建”建成了以龙文化为主题,以传统文化、爱情文化、科普教育为重点,按照苏式园林风格打造的,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 

  2018年实现年接待游客量100万人次,旅游服务业收入1亿元。旅游区先后荣膺国家4A级景区、首批山东省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精品采摘园、山东省绿化模范单位等一系列殊荣。 

  二、主要举措 

  (一)文旅农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标杆。 

  龙园旅游区由浙江农林大学、上海同济大学、苏州古建设计院设计,以创意农业、文化旅游为抓手,注重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用旅游带动品牌农业,以文化、农业、田园社区丰富旅游业态。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成“宜农、宜游、宜居”的旅游区。 

  龙园旅游区深入挖掘当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创造性地将其转化并融入文旅产业实践中,变抽象的文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龙园旅游区以龙文化为主题,保护千年龙井,打造龙文化博物馆、祭龙坛,拓宽玉龙湖打造水上演绎水韵龙园。根据当地的王府故事,改编而成的“十里红妆”“抛绣球选婿”演绎项目,常态化演员60余位均为当地村民,成为一道亮丽的乡村旅游风景线。景区还集5000年中华文明文化之大成,建起了由红妆博物馆、木文化博物馆、古床博物馆、秦文化展览馆、婚嫁文化基地等十几个文博馆组成的博物馆小镇,让游客在轻松游览的同时,深切体验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依托当地的地形地貌、“三农”特色和传统民俗产业优势,龙园旅游区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变农业资源为旅游景观。建起了热带雨林馆、昆虫果园、乡村动物园、爱诺花海、乡村乐园、水杉林、滑草场、采摘园、特色民宿,有效推动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景观吸引力强,游客满意度高。仅每年的植树节活动,旅游区就吸引十万余人次的游客,单项服务业收入超600万元。 

  抢抓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新契机,打造研学旅行目的地。龙园旅游区根据园区特色,根据教育部门研学类型的要求,对接研学旅游的需求,邀请专家共同开发了绿色农科文化、经典传统文化、国学课堂、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传承等研学课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旅游区的产品型态,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累计接待市内外各类研学旅游团160余个25000人次,综合收入400余万元。 

  (二)“两区同建”,同兴共赢。 

  龙园旅游区是在周边5个村集中拆迁流转出的土地上兴建的,5个村也因此合并为1个行政村,现已搬进了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市级规范化社区——龙车辇社区。社区是按照“三集中(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四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便民设施,产业、创业就业项目配套)、五同步(同步进行村级组织向社区的管理模式转换、同步完成社区群众的身份转换、同步完成村集体经济向股份制经济的改造、同步建立健全社区群众组织、同步开展社区群众综合素质培训)、六一体(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创业就业体系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要求建设的,内部社区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以及环境绿化美化、道路、强弱电、燃气、自来水、污水管网等主体项目和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社区、市级文明社区、市级服务代办单位、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在实现“两区同建”同兴共赢的基础上,龙园旅游区成立了临沂龙园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将其打造成为以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婚嫁文化、会议会展为主,现代农业、休闲渔业、果蔬花卉、沂河画廊、养生食品研发生产多业并进,田园社区、特色民宿、研学旅行、非遗文化、博物馆小镇等为一体的龙园田园综合体。 

  (三)乡村旅游,发展为农。 

  龙园旅游区除直接为周边村民提供500多个固定工作岗位之外,还可间接为附近村民提供三产服务增收岗位1500多个。除此之外,龙车辇社区的1055户群众还可获得三个方面的固定收入,一是土地入股得股金。旅游区占地2600亩,多为贫瘠土地,村民以每年每亩1200元得到分红,每五年递增5%,每年增收近200万元。二是入园工作得薪金。旅游区直接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95%以上员工为当地村民,间接带动1500人就业。三是入园经营得现金。旅游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商铺,村民入园经营商铺自主创业致富。成立村民合作社,开展水果、蔬菜综合种植销售促进村民增收。同时,旅游区和村合作共建起特色民宿龙泉客栈、莱茵小镇、荷香园、王府宴、陶然居、玉龙生态园等乡村餐饮店(馆),可同时满足1000余人开会、用餐、住宿,收入分成,村民按股分红,皆大欢喜。 

  三、发展实践中的经验体会 

  龙园旅游区注重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用旅游带动品牌农业,以文化、农业、田园社区丰富旅游业态。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三位一体”,打造“宜农、宜游、宜居”的田园综合体。 

  (一)党委政府重视,企业主导,村民参与。 

  在河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汤头街道的指导下,龙园旅游区的“两区同建”调动了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各职能部门快速高效解决了立项、土地、规划、环评、施工许可等方面问题,创造出了乡村旅游的“龙园速度”。同时,企业主导实行市场化运作,由龙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运营,合理有效利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区项目中,不断进行项目研发、提升改造,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创新思路,乡村旅游发展做到了模式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 

  紧扣“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的现代化旅游发展思路,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深度探索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思路,形成了“两区同建”的龙园旅游区发展模式。 

  (三)回望来路,发展信心百倍。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之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虽然其投资规模大,资本回收周期长,但上有国家的号召和支持,中有基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有乡村群众的发展渴求,龙园旅游区大手笔投资龙园田园综合体建设,以文旅农结合为抓手,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居住的同步发展,必将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评语 

  党委政府重视,企业主导,村民参与,注重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用旅游带动品牌农业,以文化、农业、田园社区丰富旅游业态,紧扣“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的现代化旅游发展思路,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深度探索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思路,形成了“两区同建”的龙园旅游区发展模式。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