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青海省贵德县:绘就碧水蓝天生态图 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发布时间:2025/07/03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近年来,青海省贵德县以建设高原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农牧区垃圾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紧密结合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和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乡风文明行动等专项活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切实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牧区人居环境短板,不断擦亮“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金字招牌。

  一、坚持高位谋划,合力推进环境整治

  贵德县委、县政府将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建设美丽贵德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一是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研究制定《贵德县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成立城乡生活垃圾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进”活动,全力打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攻坚战。二是强化督查考核。围绕黄河周边流域、道路交通沿线等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区域,采取“月评、季督、半年观摩、全年考核”的督查模式,通过现场查看、明察暗访等方式进行专项督查,人居环境督查向制度化、精细化、常态化转变。三是创新推进方式。组织各乡镇和公路沿线部分村党支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观摩活动,通过实地查看、互评互学、交流经验做法、现场反馈问题、现场认领整改等形式,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重点突破,系统改善乡村面貌

  坚持把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一把手”工程,动员全县上下凝聚共识、综合治理,着力实现“七个转变”。

  一是“临时应急”向“系统常态”转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实行农牧区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责任包干制,构建了县级领导包抓、县直部门分类主抓、乡镇承担主责、村(社区)具体实施、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人居环境五级联动格局。

  二是“政府主导”向“全民行动”转变。结合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带头开展大扫除、大清理、大整治,广大农牧民群众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凝聚起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强大合力。积极开展专项治理战役活动,每年冬春季节,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战役活动,对集镇、村庄通道、河道、沟渠等区域开展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清理生活垃圾,清除卫生死角。2022年组织干部群众4.1万人次,清运处理垃圾3.7余吨。

  三是“简单清理”向“精细管护”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年投资1800余万元引进专业城乡保洁服务公司,承担县城、乡镇、村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行政村实现垃圾处理全覆盖。开展清洁村庄创建活动,借助“省运会”契机,对河东乡、西久公路、黄河两岸沿线违章建筑全方位拆除。结合国道整治开展了乱堆乱放、非法广告、乱丢乱弃、占道经营的“清洁道路”专项治理。结合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开展了农村治脏、治乱、治超、治沙的“四治”行动。结合美丽城镇建设,开展了“净水、净路肩、净露天垃圾窖、净草、净小广告”的“五净”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互促互进、典型引领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浓厚氛围。

  四是“公路沿线”向“村社巷道”转变。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林草长、路长作用,实行“逢五清扫、适时整治、划段包干、全天保洁”的常态化整治,抓紧抓实水域、林区、公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引导群众组建环卫先锋队50余支,注册志愿者达1000余名,清理重点逐步延伸至河畔林地、背街小巷、田间地头等卫生死角,构建了全覆盖、无缝隙、无盲点的卫生清洁体系。

  五是“表层清理”向“深度美化”转变。积极谋划城镇污水管网改造提升、雨污分流等项目,以工程措施巩固提升整治效果。协同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优化、美化、绿化、亮化工作,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坚持宜花宜草宜木原则,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公路沿线等开展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近年来,栽植各类苗木20.9万余株,种植花草1000余亩,修剪树木1.86万余株,卫生死角变成绿化区、美化区,公路沿线变成风景线,道路绿化率达到95%,绿地覆盖率达到33.3%。

  六是“被动清理”向“习惯养成”转变。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村规民约内容,积极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全方位开展“绿色庭院”、“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形成了携手营造整洁优美宜居环境的良好新风尚。探索环境卫生“区域+网格”管理责任制,将全县主要环境区域划分为23个网格73个责任单位,全年督促整改各类问题300余条。探索运用生态积分兑换超市等制度,推动农牧民群众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农牧区环境卫生工作更加精准精细、科学高效。

  七是“人工清洁”向“工程干预”转变。压茬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一体狠抓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城镇建设、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水美乡村水系连通等项目,累计建成高原美丽乡村77个、乡村振兴试点村5个。按照“因地制宜、宜改则改、适度新建”原则,建成投用村级公共厕所133座、农牧区户用卫生厕所1.97万座。建成全省首个农村智慧污水运维中心,配备村级垃圾压缩中转站60个,各类清洁车辆400余辆。2022年全县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覆盖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63%,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35.2%,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走在全省同类地区前列。

  三、开展试点引领,推动多元化治理

  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引领,主要在河阴镇8个城中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建设垃圾分类站112座,配备垃圾清运车辆42辆,全镇垃圾分类试点覆盖面达67%。特别是张家沟村率先采用“户分类、社收集、村处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分类采用回收、焚烧、堆肥、填埋等方式,将垃圾集中处理周期从7天提升到60天,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