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重庆市南川区: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有效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南川区地处重庆南部,幅员2602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3个街道,总人口70万。境内金佛山面积占南川区辖区面积一半以上,部分山区群众仍然存在看病不方便问题。近年来,南川区坚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重大民生工程,围绕破解农民群众基层就医难题,积极探索推进医共体建设,推动城乡医疗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让农民群众家门口看病有靠。

  一、做实医共体,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共建共享

  南川区高度重视医共体建设,通过整合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资源,以3家区级医院为核心、联合6家中心卫生院和2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疗共同体,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

  一是整合建立区县域医共体。发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宏仁一医院等三家二甲以上医疗机构的龙头作用,牵头建立纵向到底覆盖全区所有乡镇的区县域医共体,明确牵头医院与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着力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

  二是探索建立乡域医共体。为防止纵向区县域医共体实施后削弱基层医疗机构的横向联系,南川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中心卫生院托管一般乡镇卫生院横向到边的紧密型乡域医共体,在乡域医共体内部实行管理、服务、人事、利益、发展、责任六统一。南平、水江、大观、鸣玉、小河、大有等6个中心卫生院托管其余25个乡镇卫生院,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技术水平。

  三是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区级医院技术水平、服务质量要优于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点多面广,与农民群众联系密切。为发挥区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各自优势,相互借力、补足短板,南川区建立乡镇检查、区级诊断、中心卫生院治疗的分级诊疗新格局,实现100余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乡域医共体运行成本同期下降11%,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诊疗占比由区县域和乡域医共体实施前的52%提升至62%。目前,医共体服务每年为农村居民节约交通费、食宿费、医疗费2200余万元。

  二、建立五大中心,实现群众看病就医便捷高效

  信息化是分级诊疗的技术支撑。南川区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大力推进医防融合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内技术力量最好的区人民医院投入4000余万元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五大中心,覆盖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实现区内各级医疗机构检验检查信息互联互通,农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

  一是诊疗流程更优。通过五大中心建设,上下级医院之间检查、诊断、结果报告等服务流程更加优化,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员直接接收检验检查报告,患者在手机上即可查看检查报告,实现乡镇检查、三甲诊断,一级医院收费、三级医院服务。近三年,仅远程心电中心和远程影像中心就年均服务患者5.7万余人次。

  二是急诊急救更快。通过五大中心的及时诊断,可早期识别危急重症患者并快速建立急救转诊绿色通道,全力挽救患者生命。通过远程心电中心,每年平均为基层快速诊断、及时救治急性(亚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30余例。其中3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基层检查、心电中心诊断后,第一时间转诊至区急救中心及时救治,不仅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还减少了患者不良并发症发生。

  三是医疗费用更省。通过五大中心建设,区级优质医疗资源带动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区内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近三年平均每年为农村患者节省诊疗费450余万元,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花钱五大中心建成后,基层病例上传量和服务患者人次数有了明显增长,既减轻了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基层患者就医满意度达到95%

  三、推动服务下沉,确保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

  南川区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地,着力完善医共体内部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医疗服务下沉基层。

  一是推动人才下沉。2022年起实施区聘乡用改革,要求区级公立医院新招聘的执业医师,80%以上到基层医疗机构连续工作至少一年;对区聘乡用人员暂停原区级单位执业活动,执业注册到支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员工进行考核管理。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帮扶指导,近两年区级医疗机构累计下派31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中心卫生院开展技术指导100余次,组建150余名多学科专家团队落实远程会诊。发挥区级专家在家医签约、疾病预防、社区康复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实现一名专家建设一个团队,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持续发展。2022年选派22名专业骨干人员到11个基层医疗单位,帮助新开设口腔、耳鼻喉、精神科等科室,开展新诊疗项目10余项,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2名人员经主动申请、组织考察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任职。2023年上半年,又新选派麻醉、影像、眼科、中医、康复等10个专业的急需紧缺人才25人到基层医疗单位。

  二是推动资金下沉。人社、财政、卫健等部门联动,探索建立区聘乡用改革虚拟机构,制定绩效考核政策,对下派人员单独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资金池区级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双资金池)筹资及使用制度,区聘乡用人员绩效工资按现有财政保障渠道注入双资金池,将下派人员绩效支出纳入资金池保障范围。2022年,通过双资金池共计发放绩效报酬280余万元。

  三是推动管理下沉。五大中心建设运行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实行月通报、年考核机制,压实区、乡两级责任。结合运行情况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解决困难问题,调整完善工作方案。建立区聘乡用联合考核监督组,实施全过程跟踪工作进展、全方位抓好服务保障、全周期做好绩效评价。落实区聘乡用人员学习、工作、休息和带薪休假制度,确保下派人员安心在基层服务。明确区聘乡用人员人才培养、业务培训、带教带学任务,使区聘乡用人才有用武之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事干干成事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