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辖11个乡镇15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22万,其中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6%以上。近年来,新晃侗族自治县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实践中创新了“牛帮帮”驿站,积极打造“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湘黔边界农民群众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转移就业9.8万人,其中就近就地就业0.9万人。
一、精准搭台,“牛帮帮”打造专业化平台
聚焦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精心打造上下联动、网络互通、覆盖全县的“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新晃“牛帮帮”就业驿站。形象IP化。深入挖掘“中国湘西黄牛之乡”民俗文化元素,创新打造就业服务文创IP“牛帮帮”,建立“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推广体系,形象直观展现就业服务人员“勤政、为民、务实”的良好风尚,使“牛帮帮”就业驿站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显亲和力。建设标准化。按照“统一标志标识、统一功能定位、统一服务事项、统一经办流程、统一服务标准”的“五统一”建设模式,建立“牛帮帮”就业驿站总站、3个流动服务站、11个乡镇分站、151个村(社区)服务点,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就业服务圈。队伍专业化。选拔210名人社协理员进入“牛帮帮”就业驿站,保障村(社区)站点各配备1人以上。依托“党建+微网格”机制,发动基层党员、志愿者等下沉乡村一线开展就业志愿服务。成立小微、农创、旅创、工创、融资等5个创业就业指导服务组,以“开处方”形式为创业者提供全流程精细化帮扶。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人社政策宣讲120余场次,走访群众13800次,解决就业、社保、劳动维权各类问题1176个。运营市场化。以政策扶持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联合政府、村委会、人力资源机构等不同主体参与合作运营管理,既扩大驿站的覆盖面,又提高服务的专业化和精准度。制定《新晃县“牛帮帮”就业驿站成效考核管理制度》,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创新驿站星级评定,从发挥服务功能、工作效果评价、创新特色服务内容等方面,对购买服务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服务信息化。建设“牛帮帮”就业驿站网络服务平台,开通“牛帮帮”、“码上办”微信小程序,加快线上、线下工作融合,通过“互联网+”实现就业服务“码上办”、“一次办”。开通“牛帮帮”就业驿站服务专线0745—6192580(想要就业我帮您),及时接办群众就业服务事项。2022年以来,电话接办各类就业服务事项1200余件。督导日常化。拧紧工作责任链条,制定“牛帮帮”就业驿站责任清单,明确县乡村振兴局、发改局、教育局、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的具体责任。每月初县委书记召开书记碰头会进行专项调度,县委办和政府办每月组织联合督察,县纪委监委采取“红黄牌”预警问责机制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问责,形成工作责任闭环。2022年以来,累计发出黄牌42张、红牌2张。
二、需求引航,“牛帮帮”链接便利化服务
将“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 “牛帮帮”就业驿站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关注项,聚焦群众就业需求,探索实施就业公共服务“六个一”工程,推动平台服务功能与就业者需求更加适配。提升就近办事服务功能。打破原有窗口业务分类限制,增加窗口办事人员业务权限,推行一个办理窗口处理全部业务的服务模式,做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实现企业和办事群众“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目前,全县11个乡镇驿站窗口的全流程办理服务项目已达到34项,其中19项下延到村级。精准归集信息“一套表”。建立全县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分类设计劳动者培训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意向调查表,每月动态更新相关信息。2022年以来,采集劳动力资源信息8.87万条。对全县5000余家企业、商铺用工需求进行实名制登记审核,归集就业岗位1万余个,发送岗位推送短信5万余条。办好求职招聘岗位短信推送。结合本土民俗,举办“职等初九”就业赶墟招聘节,于每月初九在“牛帮帮”就业驿站举行多形式的专场招聘、直播带岗、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有奖竞答等活动,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求职就业服务。定期举办大(龙)新(晃)经济协作示范园区专场招聘会,签订大(龙)新(晃)经济协作示范园区人力资源协作协议,与贵州省大龙经开区共建湘黔边界就业互联网。2022年以来,跨省双向求职流动人数达3000多人。开通外出务工“一趟车”。贴心做好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服务,抢抓省内外企业用工的“黄金期”,投入就业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出家门进车门,下车门进厂门”。2022年以来,开通新晃至广东、上海方向专列4趟,新晃至杭州、长沙方向专车8趟。定制职业培训“一张单”。按照“劳动者和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思路,实施“菜单式、订单式、点菜式”就业培训,充分满足农村劳动力和用工企业的多元需求。同时,强化培训后就业跟踪服务,持续解决学员就业创业中碰到的难题。目前,已开办“‘新新向农’·一村一主播”乡村振兴数字人才等创业培训9期,培训445人;开办湘黔边区乡村振兴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职业技能培训16期,培训967人。做实困难帮扶“一本账”。建立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台账,推行“一对一”就业服务专员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通过驿站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342个。丰富就业“帮扶车间”种类,创造更多就近就地就业岗位,目前全县21家“帮扶车间”带动就业784人。
三、靶向施策,“牛帮帮”助力全域化就业
将就业优先的战略,落实落细在开源拓岗的切实行动中,在“牛帮帮”就业驿站运转过程中,着力推进零工市场、微创基地、安薪之家、以工代赈等工作。集聚市场扩就业。依托“牛帮帮”就业驿站推进零工市场建设,为务工人员提供等候用工、求职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益性综合服务,全力推动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做到“群众少跑路,就业有门路”。2022年以来,累计对接本地有零工需求的用人单位2600余家,发布各类用工信息约7000余条,帮助近3000名劳动者实现就业,900余名农村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微创基地助就业。创建“牛帮帮”返乡农民小微创业基地,充分利用国有闲置经营性资产,免费为创业者提供为期一年的经营门面或办公场所,有效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项目成功率。同时,根据每个创业者实际需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等系列服务。2022年以来,共成功孵化19个创业项目,直接带动就业264人。以工代赈促就业。推广“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就近就业+劳务报酬发放”的以工代赈就业模式,按照“就业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就业走”的原则,广泛开展“家门口劳动技能培训”、“技术类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就近就地就业。2022年以来,开发以工代赈项目30个,吸纳带动2000余名农村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等就近务工就业,实现人均增收约1万元。强力安薪稳就业。建设“‘牛帮帮’就业驿站+‘安薪之家’”项目服务点,开通“大数据+‘安薪就业码’”微信小程序,聘请22名“网格+‘安薪’监督员”,以农民工“安薪”助力农民工安心,实现辖区劳动力稳定就业。2022年以来,共受理农民工工资举报案件82起,累计为400余名农民工追讨工资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