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现有778个行政村、60个城市社区,常住人口71.42万人,其中老年人口21.84万人,占比达到30%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老年人口呈现规模体量大、增长速度快、日趋高龄化等特点。特别是农村分散供养的老年特困群体由于自我照护能力弱、收入水平低等因素,一直是农村养老政策托底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荣成市创新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模式,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智慧救助、生活照护、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心理关怀”五位一体服务体系,打造有温度、有情怀、有品质的“海螺姑娘”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变“兜底保障”为“幸福供养”。截至目前,全市“海螺姑娘”达到789人,累计为2734名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救助服务71万人次。
一、聚焦“三个维度”,化解特困照护之困
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普遍独居且年龄较大,自理能力较差,单纯在经济上发放特困救助补贴,难以改善特困人员养老条件和水平,救助效果不够理想。荣成市坚持“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社会参与”,全力构建多层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体系。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投入1844万元照料服务资金,探索实施“海螺姑娘”居家服务项目,将所有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服务范围。通过统筹服务、管理、医护和保障“四张网”,推动特困照护工作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确保农村分散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故去有人料理”。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构建“1+11+N”立体服务网络,即建设1处市级智慧监管调度中心,对所有居家服务进行在线监管和统筹调度;成立11处镇街居家服务站点,负责“海螺姑娘”招募、培训和辖区对象探访,根据分散特困人员分布和数量,每站可服务1—4个镇街,辐射带动22个镇街实现全覆盖;组建N支“海螺姑娘”居家服务团队,挑选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同村的品德好、可信任村民,开展专业化培训指导,统一配备工作服、工具包等,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细致化照料服务。目前,已发展服务队伍75支、“海螺姑娘”789人,平均每名“海螺姑娘”可服务3—6名特困对象,既解决了特困供养日常护理的难题,也促进了农村妇女就业。
三是细化服务内容。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进行自理能力评估,明确服务需求,划分为自理、半自理、非自理3个等级,以每小时20元的标准,分别提供每月17小时、45小时和60小时居家照料服务。按照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详细的服务标准,实施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生活照料六大类服务事项,形成分层、分类、分时长的梯度式保障。特困人员还可根据实际需求个性化定制套餐内容,满足不同特困群体照料服务需求。
二、探索“三条途径”,破解特困供养之难
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相对独立,存在资源信息不对称、不对等问题,过去“一刀切”、无差别的服务供给难以满足现在“精准化”救助需求。为提升“海螺姑娘”服务能力,荣成市加快整合部门资源信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农村养老与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一是贯通两个智慧项目。创新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整合智慧医疗、智慧养老两个项目,打通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信息通道。特困人员就医数据、护理数据通过智慧医疗平台、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双向实时推送,自动建立专项电子医护档案,并提供健康档案、体检报告、诊疗记录、家庭医生签约等信息,方便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掌握老年特困人员就医用药、护理信息,大幅提升救助护理精准度。目前全市2734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部实现“一人一档”。
二是构建两个服务平台。整合医保、人社、残联等17部门66项救助事项,建设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和居家养老平台,将“海螺姑娘”居家护理服务纳入线上监管,实时掌握全域特困人员详细情况。配备呼叫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目前已在5个镇街试点居家智能监测服务,配备生命探头、智能手环、求救按钮等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特困人员生命体征等数据,全方位保障独居特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开通“海螺姑娘”特困供养护理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接受咨询和预约,构建“你吹号我报到”15分钟智慧供养服务圈,累计服务时长79万小时,年均回访率达100%。
三是整合两支医护队伍。构建从日常到定时、从普通到专业的全程跟踪医护网络,全面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健康。组建日常医护队伍,在“海螺姑娘”居家服务团队中配备专门的医疗服务人员,对特困供养人员身体状况进行定期监测,提供日常医护服务;组建19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将所有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部纳入个性化签约服务,每月上门进行一次健康巡诊,动态了解健康情况,根据慢性病患病等情况及时指导服用药物,对到医院诊疗的特困人员提供便利和优惠服务。
三、完善“三项机制”,纾解特困群众之忧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任组长,35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荣成市社会救助集成式改革实施方案》,将社会救助改革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台账,定期开会调度,协调解决问题。市级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作为社会救助储备金,按照分层帮扶、分类管理的原则,给予相应补助。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机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建立“横向衔接、纵向贯通、部门联动、立体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市级负责购买居家照料服务、特困供养人员护理服务;镇级负责抓好监护人照料护理服务协议的履行;村级负责落实监护主体责任,确定探访专员,随时关注供养动态。2022年,全市整合特困补助、医疗救助等救助资金9000余万元,变“千条线”为“一股绳”,统筹用于特困人员救助,补助标准连续三年以10%的速度增长,失能、半失能、自理人员的年保障金额分别达到25200元、21600元和14400元,补助标准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强化考核管理机制。出台《荣成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居家照料服务主体考评办法》,设立“海螺姑娘”服务监管中心,建设养老监管系统,自动生成服务计划和工单,对服务人员的位置信息、工单状态、服务时间、服务评价等信息进行实时跟踪,服务评价结果直接与“海螺姑娘”工资挂钩,实行末位淘汰,做到严进严管,保障服务质量和服务安全。每月对“海螺姑娘”服务团队进行百分制考评,根据考核得分确定四个等级,作为经费拨付、行业评优、招标比选的重要依据。
三是创新“六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全市1400多支志愿服务队、19.8万注册志愿者优势,探索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以社会企业为动力的“六社联动”社会救助新模式,定期到养老机构、特困人员家中开展志愿服务、走访慰问活动。目前全市已登记为老志愿服务组织28家,实施关爱项目20余个,累计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清洁理发、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个性化服务1万余次,全方位提升特困老人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