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2020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地方节能实践

福建:聚焦制造业绿色高质发展 促进八闽大地实现“产业美”

发布时间:2020/06/27
来源:环资司
[ 打印 ]

  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以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

  一、完善机制,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一是强化能耗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责任。组织开展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健全节能预警调控机制,及时掌握节能动态。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全省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的七条措施,按照“一市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第三产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持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新上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含)以上的重点用能项目,能耗标准要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对能耗不达标的企业和产能,依法依规有序退出。实施水泥、电解铝、钢铁行业阶梯电价政策。三是积极推行市场化机制。持续推进用能权交易试点,出台《福建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及七个配套文件,以省政府令发布《福建省用能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12月19日,率先启动省级用能权交易市场,在9个行业95家企业开展交易。2019年6月纳入交易试点的95家企业完成指标清缴并成为全国首个完成2018年度指标清缴的省份。开市以来,用能权交易312.4万吨标准煤,成交金额8128.18万元。2019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试点企业增至100家,实盘交易扩大至水泥制造、火力发电、钢铁等3个行业。2020年试点企业增至107家,实盘交易范围计划扩大至5个行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绿色金融创新,为优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提供总额1亿元的“助保贷”。深化“节能服务八闽行”活动。四是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开展工业重大专项节能监察,以及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情况、节能管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执行情况等专项核查,十三五”以来完成监察任务共计2332家(次),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二、突出重点,挖掘节能降耗潜力

  一是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单位节能,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积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辅导和评价,对100余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对全省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进行在线监测,469家重点用能单位已实现与省级平台的数据联网。二是推动建筑、交通、公共建筑节能。强化建筑节能,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持续推进既有公共建筑、城市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广应用。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大公路节能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加强航空能耗控制,推进港区岸电工程建设,引导靠港船舶优先使用岸电,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加强公共机构节能,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开展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强化公共机构办公节能。三是推进节能循环经济技术进步。加大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编制发布福建省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积极推荐省内技术列入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推广目录。借助“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各种项目推介平台,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节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应用研究。四是强化宣传培训。做好“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专题宣传活动,推行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

  三、绿色制造,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积极组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有41家绿色工厂,35项绿色设计产品,1个绿色园区,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5家企业入选工信部首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39家机构入选第一批省级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79家企业、97项产品、7个园区、10家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选省级第一、二批绿色制造名单。

  四、循环引领,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化水平

  组织开展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十三五”以来,14个园区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名单,31家企业入选省级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名单。支持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列入国家级的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泉港石化工业园、三明梅列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德化陶瓷产业园区目前已通过终期验收。泉港石化产业园、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已通过中期验收。10家园区列入省级循环化改造财政资金支持园区。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开展企业超能耗限额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再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漳州市陆海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列入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进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公布196家节水型企业和88家创建企业名单。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