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山大沟深、地薄人稀,农民收入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是汉中市乃至陕西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这深山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精打细算,记好小数据,发展大产业,探索着勤劳致富之路,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脱贫致富的梦想,成为当地脱贫攻坚战的试验田,群众奔小康的带头人。他们就是发展改革系统的农本工作调查员。
40年的坚持
南郑区青树镇青树村6组农调户明建春,父子两代40年如一日从事蛋鸡养殖。明建春一家发展蛋鸡养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20年前,明建春一家采取粗放式、小规模经营的养殖方式,收入支出不记账,全都装在心头上。鸡蛋价格起起伏伏,多年下来,明建春一家并没赚到多少钱。但他们一家并未气馁,始终没有放弃对养鸡事业的坚持,在养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2002年,明建春被南郑区发展改革局推选为中规模蛋鸡养殖农调户,开始按农本调查的要求规范记账。通过详细记录养殖收支,明建春终于明白了他家养鸡净利润较低的根源,那就是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利薄,严重影响了养殖收益。
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明建春一家立即采取措施,一是扩大养殖规模,从规模要效益;二是实行精细化管理,降低养殖成本;三是采用科学养殖技术,保证投入产出率。
几方发力之后,鸡蛋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投入产出率提高,整体收益大幅上升,明建春一家逐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明建春家的蛋鸡养殖规模从最初的不足1千只,发展到现如今的1万多只,养殖收入连年递增,直供各大超市售卖,形成健康绿色循环的蛋鸡产业链,明建春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蛋鸡养殖能手和致富能手,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
30年的守护
南郑区协税镇王庄村2组农调户陈润林,很早就开始从事蛋鸡养殖。25岁那一年,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农调户。30年过去了,南郑区农调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陈润林的农调记账工作却一年也不曾间断。
如今的陈润林已是儿孙满堂,他家的蛋鸡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2千余只扩大到现在的2万余只,家庭收入与日俱增,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说起农调工作,陈润林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怀和理解:“30年的农调工作,每天记录收入支出流水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可以说,没有这个天天记账的好习惯,我的养殖事业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两代人的传承
南郑区汉山街道办齐力村9组农调户郑小洪,父子两代同为农调工作记账,尽职尽责,一丝不苟。郑小洪的父亲生前是一个种庄稼的能手,也是南郑区优秀的种植业农调户。父亲过世后,郑小洪默默拿起父亲曾经记账的那支笔,继续从事农本调查记账工作。
在崭新的农本调查登记本上,郑小洪仔仔细细地记下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这是对父辈的怀念,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传承,对责任的坚守,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他深有体会地说:“正是这一本本小账本,清清楚楚记载了种什么赚钱,种什么会赔钱,怎么种能赚钱,使我们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20年的变化
南郑区小南海镇青石关村4组农调户陈良举,居住在山高路远的小山村。小南海镇青石关村,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的路程。过去的青石关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们只习惯种植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产量较低,仅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20年前,陈良举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尝试着种起了烤烟。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了一名烤烟种植农调户。
种植烤烟到底能不能帮助青石关村民脱贫致富?调查数据显示,种植1亩烤烟的收益相当于种植3亩杂粮的收益。青石关村种植烤烟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极其优越。村里生产的烟叶质量上乘,供不应求,陈良举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20年过去了,陈良举他们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发改、扶贫、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烟草专卖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提高烤烟种植技术,持续优化烟叶烘烤工艺,逐步扩大烤烟种植规模。现如今的青石关村,村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村民们纷纷建起了农家乐,来村里旅游的城里人也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