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经典案例

产业成链 链链生金 ——吉林省汪清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发布时间:2022/07/29
来源:基础司
[ 打印 ]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汪清县党委、政府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下,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开展大量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经验做法。

  一、案例背景

  吉林省汪清县位于北纬43度至44度之间,毗邻日本海,地处长白山麓,属山区,平均海拔806米。受西伯利亚气候和太平洋季风影响,属于大陆性中温带多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垂直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3.9°C,年平均降雨量为580毫米,无霜期为110—141天,年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属典型冷凉气候,空气湿润,无霜期短、积温低,昼夜温差大,境内水质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88.79%,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胶质厚、有弹性;天然草场广阔,草种繁多,并有大量的林间牧地,水草丰美、气候相宜。

  二、主要做法

  (一)巩固壮大黑木耳产业

  1.革新木耳工艺,节约自然资源。在木耳菌包生产环节,鼓励推动桃源小木耳等龙头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使用智能化设备,经过多次计算和实验,将菌包尺寸和重量重新设置标准,相比传统菌包尺寸小、重量轻,直接节省木屑原料,根据园区年生产量5000万袋计算,直接节省木屑原料约1000吨/年。木耳生产过程中使用先进专利技术及设备生产的安露来TM抗菌液,可于极短时间内杀灭细菌、病毒、孢子等绝大部分对人体、水产或牲畜有害的微生物,对生产线、设备等不产生二次污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资源也可回收再利用,最大程度实现资源节约。

  2.探索菌包回收,保护自然环境。积极探索木耳菌包回收技术,一是将采摘后的废弃菌包作为生物质燃料介质用于燃化(送至东宁电厂)、农民生活烧用或破袋还田。随着林木禁采和煤价上涨,汪清县越来越多农户开始将菌袋用作生活燃料;二是部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将菌袋脱袋制作颗粒、直接还田或卖至外地企业制肥,个别乡镇农户将菌袋破碎晒干后用于房顶保温;三是各乡镇也充分利用各类资金购买菌袋脱袋设备,同时引进相关企业,将菌袋破袋还田用于肥料化利用。

  3.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产业发展。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木耳生产标准体系、提供标准体系、保障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满足产业实际发展需要的木耳生产检查标准体系并持续改进。使木耳生产的各个环节标准齐全、有标可依。开展农技培训,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提高木耳行业标准。

  4.打造品牌推动产业价值提升。积极开展以“挖掘品牌潜力,赋能品牌价值,实施品牌战略”为目的的专项行动,全县具有“绿色”“有机”品牌认证的黑木耳生产、加工企业3家,“汪清黑木耳”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成功获批,并获得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荣誉称号。

  (二)巩固提升黄牛产业

  1.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随着虎豹公园建设深入推进,林下放牧受到严格限制,传统小规模分散饲养等养殖模式发展面临瓶颈。结合县情实际,汪清县确定了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全力推动黄牛产业转型升级。为培育龙头企业,汪清县委、县政府(汪清吉天然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吉林省澎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汪清恒天然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建设、经营汪清肉牛养殖扶贫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6.35亿元,场区占地约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38万平方米。项目运行稳定后,批可存栏肉牛16840头,年可出栏肉牛3.11万头。现已建成饲养及育种研究中心、有机肥生产区、散系肉牛养殖区、栓系肉牛养殖区、特色肉牛养殖区、肉牛繁育区、饲料加工贮存区、隔离区,现存栏肉牛1.08万头,已出栏肉牛4500头,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散养户逐步增加基础母牛存栏量。

  2.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汪清县始终以推进肉牛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为目标,依托县内绿色有机大豆、玉米、松籽等优质资源,积极发展饲料生产、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实施配套项目,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闭合、无废产出、集群发展。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落实好畜禽养殖户农机装备补贴政策,2021年依托“草变肉”工程和新型秸秆饲料开发利用项目,为32户规模养殖场(户)、合作社申请粮改饲项目资金约144万元,玉米秸秆青贮约2.4万吨;为11户规模养殖场(户)、合作社申请秸秆变肉项目资金约32万元,新建青(黄)贮窖11个共计约10576立方米,其余资金用于玉米秸秆黄贮和干草收储。

  三、主要成效

  (一)黑木耳产业。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围绕标准化、产业化上项目,全县标准化菌包厂56家,木耳农场9个,近4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全县黑木耳专业镇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年栽培总量达6.5亿袋,可实现年产值34亿元。大力实施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登记注册黑木耳产品商标27个,汪清黑木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评为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经过几届县委、县政府班子持续发力,黑木耳产业已初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富民产业。

  (二)黄牛产业。按照规模化和分散式养殖共同推进发展思路,在抓好吉天然肉牛养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全力推进农贸交易市场、中农实业健康食用植物油等项目建设,全面形成黄牛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按照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相关要求,积极推进黄牛下山工作,2021年新建集中养殖小区6个,2022年计划新建32个,推动黄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黄牛数量稳定在9.7万头,可实现年出栏量2.7万头、年产值3.8亿元。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