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产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强。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一)明确工业节能目标进度。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22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约500项,调整重点区域7个,重点单项3个,减少综合能耗16214吨。制定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我市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实施方案》《上海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市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平均年节约1%用能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
(二)组织工业重点用能单位日常管理。
通过遴选“百家”服务机构,推进“千企”节能挖潜,开展“万项”能效对标,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开展能源审计审核,编制能源审计培训材料,与各区、集团联动,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和绿色低碳服务机构进行专项培训,并对企业能源审计进展情况进行跟踪;优化完善能源审计平台,组织技术力量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在线填报进行全面指导;组织开展100家企业能源审计审核工作,挖掘节能潜力为46.8万吨标煤。
(三)开展工业企业能效对标达标工作。
组织上海市工业重点用能单位主要用能设备能效跟踪管理和对标系统建设。组织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对标,完成100家企业数据填报工作。编制企业用能情况的节能诊断指南,同时完成了10家重点用能企业冷水机组专项诊断工作。根据对标分析,100家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年节能潜力255.41万度,预计降低碳排放1072.7吨二氧化碳。
(四)对数据中心节能工作进行常态化管理。
开展数据中心《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月报统计管理,跟踪28家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建设进度,推进20家数据中心32个节能技改项目,总计投资额2.28亿元,预计年节电量4094.54万度;推动万国数据上海四号数据中心获得首家上海市零碳数据中心称号。
二、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率持续增长
(一)完成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目标。
全年新增市级绿色工厂5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10家、绿色设计产品10个,推荐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4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园区、数据中心等主体创建零碳示范。发布《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零碳数据中心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零碳物流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四项团体标准,为国内首创零碳领域的系列标准。引导企业依据标准开展零碳创建,评审出第一批零碳标杆工厂、零碳标杆数据中心,零碳创建园区。
(二)资源综合利用率持续增长。
聚焦大宗工业固废、工业再制造、再生资源利用,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示范推广、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化利用水平。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3.96%。全市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9.60%。
(三)大力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全年组织完成审核评估53家、项目验收40家,通过验收的企业共实施454项方案,带动企业投资约1.8亿元,预计实现环境效益:年节能量约7851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628吨,节水12.6万吨,减少废水排放23.2万吨,减少化学需氧量(COD)排放88.1吨,减少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30.3吨,减少烟(粉)尘排放5.2吨,减少一般固废产生398.6吨,危废产生450.1吨。积极落实化工行业、朱家角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全覆盖目标任务。强化咨询机构、专家和企业内审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审核质量和清洁生产水平。
三、全方位开展专项监察,深入挖掘节能潜力
(一)落实国家专项工业节能监察。
按照国家有关工作要求,2022年度共检查89家企业,涉及钢铁、炼油、乙烯、甲醇、烧碱、陶瓷、数据中心共7个行业。
(二)开展数据中心能效专项检查。
通过编写软件、专项培训、企业自查、现场检查流程开展工作,重点对列入名单的80家数据中心开展数据中心能效情况专项检查,实现本市重点数据中心检查全覆盖。
(三)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事中事后监管。
对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单位的20个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和节能验收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涵盖工业、商业地产、公共建筑、数据中心等不同类型。落实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检查。
(四)落实高耗能落后设备和产能淘汰制度。
紧跟国家和上海市淘汰落后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对全市500多家工业和通信业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落后设备和产能情况进行动态追踪和淘汰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