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内江市市中区坚持高位推进,以示范建设为引领,以产业融合为目标,以服务提升为手段,扎实推进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为传统农业接二连三、转型升级引来了一泓活水,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形成了该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增添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截至目前,市中区已累计吸引大学生、农民工等各类返乡创业主体1264户, 吸纳就业4470人,开展各类创业就业培训2737人次;落实财政奖补政策,为返乡创业主体提供贴息贷款3841余万元;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先后包装返乡创业项目50个,新签约甜城玫瑰小镇、德树国家生态农业公园等7个返乡创业项目,投资总额62.6亿元。
一、工作推进有“高度”,建立联动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区人社局、区发改局等47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返乡创业土地、税费、证照办理等重大问题。二是落实工作机构。设立特色工业园区、双创产业园区等9个专项工作组,明确区人社局为该项工作总牵头单位,统筹推进返乡创业各项工作。三是压实工作责任。将返乡创业“回家工程”纳入全区目标考核重点分类项目,制定年度返乡创业工作要点,明确部门责任,建立7大类22项考核指标,涉及具体部门31个,由目标督查室落实考核奖惩。
二、示范建设有“力度”,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建设返乡创业示范园。白马返乡创业孵化园和黄桷井大学生孵化基地先后获批省级孵化基地,翻开了市中区就业创业园区工作新篇章。目前,两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企业45户,引进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研发等各类项目100余个,带动300余人就业。二是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在龙门镇、永安镇探索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换现金、换股份、换保障的“三换”模式,累计退出土地454.38亩,发展花椒、雷竹等优势产业项目。依托朝阳镇发展“万亩柑橘”产业带,凌家镇及周边乡镇发展麻竹、野山椒、葡萄等现代农业基地,带动当地农民返乡创业、当地就业。三是打造返乡创业示范点。结合“甜城味道”美食一条街、黄鹤湖
三、产业融合有“深度”,助力脱贫攻坚。一是“农业+工业”培育新动能。加强农业产业与精深加工的有效衔接,以工业促进农业逆向融合,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四川竹鑫兵食品有限公司建设一条年产5000吨的地方特色食品(主要为竹笋类)自动化生产线,一座绿色食品研发检验中心,并新增一套农村电商营销信息管理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 “绿色、天然、生态、科技”的现代化农产品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形成“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产品产业化模式,招收本地农民160余人进厂务工,带动内江发展50000亩麻竹、1000亩辣椒种植基地,帮助10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农业+旅游”建设新农村。大力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民俗经济,建设乡村旅游样板区,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返乡创业者走农旅融合致富道路。先后吸引返乡人士韩晓波投资1.2亿元在史家建设五彩牛桥,张永投资3500万元在凤鸣投资建设永博农业园,李顺洪投资3000万元在永安建设白鹤湾特色民宿体验等重点项目。其中,“五彩牛桥·玫瑰花坞”乡村旅游度假区,现已种植食用玫瑰、观赏玫瑰和其他花卉共700亩,建成全地形车赛道、滑草场等接待设施,发展“吃住购娱”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业。三是“农业+电商”打造新平台。大力支持环球搜管网、农村淘宝等电商企业发展,建成阿里巴巴区级运营中心1个,村级运营站80个,“万村千乡”农家店200余个。设置邮政营业网点50余处,建成78个快递网点。全安桑葚、永安葡萄、忆常心生态大米等品牌农产品,依托电商平台提供销售渠道,累计销售额已达15亿元。同时,在19个贫困村建成15个电商服务站,实现贫困人口就业33人,包装打造“上塘六仙”火龙果、“朝阳鲜”柑橘等农产品网销品牌。
四、服务提升有“温度”,优化创业环境。一是瞄准难点实施政策服务。整合各级各部门返乡创业政策和项目申报办事流程,提炼总结全国示范区政策优势,编制返乡创业“一本通”手册,为创业者提供便利。目前汇编工作已整理涉及17个单位,共77条政策目录。二是瞄准热点开展信息服务。依托“市中区返乡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主动推送各类用工信息。今年初,平台信息已成功接入微甜城公众号、电商平台等宣传媒介,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型服务模式。目前,网络点击率累计突破180万人次,开展创业指导100余次,推送网络信息400余篇。三是瞄准重点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办事流程,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承诺服务机制;疏通金融、税费、证照办理等服务渠道;开展企业“五证合一”“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