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下辖8镇1乡3个街道,200个行政村,总人口22.7万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建档立卡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74个,未脱贫贫困人口8375户14214人。为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汪清县结合县情实际,按照以农村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通过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人才协会、大力实施“培训+就业”工程等,全面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走出了一条以返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目前,全县共有返乡创业者896人,带动就业13000余人,初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营造了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突出“能人带动效应”,构建创业致富联合体
农村要脱贫,关键在于“火车头”。近年来,汪清县突出党建引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紧抓经济市场发展势头,聚焦党员能人带路、经济实体领航、产业园、示范村连片带动群众抱团发展的思路,先后组织成立了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联合会、创新创业人才协会等产业发展团体,不断探索“扶贫造血”新路径,形成“一方水土养富一方人”的发展理念。通过多方宣传,海归大学生金美善毅然回国创业,依托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和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投资500万元成立了汪清县青鸾润滑油有限公司,实现年销售额20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23人。特别是在外漂泊多年的返乡农民工文铁柱,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借助汪清特有的食用菌优势产业,创办了延边源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带动村民发展黑木耳产业,实现农户平均增收1万元。截至目前,通过返乡创业,汪清县共培育木耳种植、蜜蜂养殖、果蔬种植等特色产业大户132个、致富能手1000余人,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个人收益与集体收益“双赢”,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强化“政策驱动模式”,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
有了政策和资源,群众致富就不难。近年来,汪清县突出抓好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提供全方位的优惠和便利,让返乡创业人员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发改、工信、人社等48个部门组建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抓好政策服务,落实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简化行政审批等30余项优惠政策,为800多名返乡创业人员办理了营业执照及经营许可证;先后召开7次银企对接会,协调金融机构为37家返乡创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贴息方式设立了2000万元返乡创业专项贷款,直接帮扶264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6400余人。
三、夯实“创新创业基础”,培养脱贫致富高技能
坚持把“培训+实践+创业”作为培养返乡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返乡创业人员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的发展劲头。策划实施了创新创业“千人培训”工程,整合全县各类技能培训机构,通过个人与企业分类施教,以普及实用技术为核心,采取“菜单式”点题培训、“联络式”实践跟踪、“交流式”观摩互比等方式,分别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岗前培训和创业能力、市场评估、企业管理等发展规划内容培训,实现个人就业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愿望。截至目前,开展实体创业技能培训135期,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特别是通过与“汪清县创客之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汪清巾帼家政”签订培训协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各类培训120期,培训创业人员1800余人次,实现732名电商学员成功开办网店并营业,359人走上专业家政服务行业。
四、筑牢“产业发展平台”,探索服务保障新载体
围绕“党建+基地+企业”带“返乡创业者”的“三带一”模式,以平台造就返乡创业资本增收的发展理念,搭建由党组织牵头的返乡创业“朋友圈”,把“千条线拧成一股绳”,在产品推销、产品包装、市场宣传等方面实现“大合唱”。找准党建工作和返乡创业的融合点,创建返乡创业“一条街”,定期举办“企业产品宣传日”,免费设计提供展位,提高创业群体产品的知名度。截至目前,已举办13次“企业产品宣传日”活动,累计服务返乡创业企业48家,增加额外收入1300多万元。投入5700万元,打造总建筑面积
五、实施“人才兴县战略”,营造返乡创业浓氛围
以党建工作为统揽,制定出台《汪清县党建促人才兴县实施方案》,对返乡创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鼓励昔日的“打工仔”“打工妹”,转型成为创业兴业能手,把返乡创业者的思想和全县的项目、产业、资源做好对接,让他们能定下心来搞创业、搞带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返乡创业政策、典型事迹等内容,拍摄播出《创业在线》《五湖四海汪清人》栏目160余期,让还在犹豫的返乡人员坚定信心,用成功的案例破除社会的质疑。在汪清县大力宣传引导下,170名返乡人员在全县各村“两委”任职,将掌握的信息、理念、技术和资金等转化为带动村集体发展的优势,带领广大农村群众“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